扬子晚报网讯 昨天,金陵晚报“追寻姓氏起源”的报道登出后,就引起了不少市民对姓氏起源的关注,也有很多读者打电话来,讲述与姓氏有关的趣事。读者王子木说,早在2000年时,他就关注过一位湖北让姓老人的家谱。结果发现,这个少见的“让”姓起源与南京有密切的关系,其祖先有可能是下落成谜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隐居民间改姓“让”?
王子木说,根据他搜集的资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以后,时年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即皇帝位,史称明惠帝;又因他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由于担心各地藩王威胁中央集权,采用信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仿西汉景帝削藩,结果手握重兵、早就对皇位旁落不满的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起兵,以“靖难”为口号发动了这场争夺皇位的国内战争。经过三年战事的反复争夺,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夏率部进入南京城,取代了建文政权而夺得了皇位,史称明成祖。
在这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下落却成了一个历史谜团,有人说建文帝在朱棣攻克南京时被烧死;有人说建文帝逃出南京,出家当了和尚;还有人说建文帝去了海外。“根据让氏家谱的记载,他们这一姓氏的祖先名叫‘让銮’,实际上就是当年从地道逃亡出宫的建文帝,隐居民间期间改为此名,暗示自己逊国退位之事。建文帝逃出南京后,假扮僧、道,先后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等省,湖北的让姓老人家族正是当年留下的分支之一。”王子木说。
有学者分析这是“傍名人”
王子木介绍说,明末遗民、曾在南明小朝廷鲁王政权中任职的清初文人查继佐(即金庸先生的远祖),曾经著有一部纪传体史书《罪惟录》,根据《罪惟录·帝纪卷二》的记载:“弘光初,追尊惠宗让皇帝入太庙,享其年”。即指南明弘光政权(1644-1645年)的皇帝朱由崧追认惠宗(即建文帝)为“让皇帝”,并让其入太庙正式享受先皇帝的待遇,实际上等于官方承认了建文帝的地位和他化名“让”姓这段史实。建文帝出逃于南京从此隐姓埋名,弘光帝又于南京组织政权并承认其名分,“让”姓与南京的这段渊源,作为南京市民是值得记忆的事情。
对于这一说法,有学者表示,人们在修族谱时,都喜欢“傍名人”。历史上建文帝的下落被称作明朝第一公案,依然成谜。就算是建文帝真的逃出南京城,隐入民间,相信也不会取“让銮”这样有明显寓意的名字来引起别人注意。所以,不妨把“让”姓源于“靖难之役”当做一段与姓氏有关的历史趣事。
金陵晚报记者 曾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