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饶宗颐:感谢大家为我辟出新路
类型:饶氏新闻  发布时间:2013/6/20 9:08:15  点击量:856    
 

     

盛夏六月,广州增城仙村,国学大师饶宗颐款款而来。望百之年的他面容清癯,剑眉星目,十分健朗。

  “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昨天在广州市增城奠基,这是继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之后的又一个以饶宗颐命名的研究交流机构,也是在内地创建的第一个饶宗颐学术艺术研究机构。年届96岁高龄的当代国学大师和艺术大师、西泠印社社长、中央文史馆研究员的饶老专程从香港赶来,面对众人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他连声说“感谢、感谢”。饶老风趣健谈,他留意到来时“研究中心”门外新辟了一条小路,特意致谢,语带双关:“我来时看到一条新路,过去没有这条路,这是因为大家爱护我、鼓励我,特别造出来的一条新路。”饶老又留意到自己座位名牌上的“颐”字被打成了“頣”,风趣地说:“‘颐’字少了一笔,但没有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通过采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等人了解到,被认为是“最后通儒”的饶老,近年来得益于“饶学”的发展壮大,也逐渐在内地大学中青年学者中找到后继者。

  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广东省委原副书记蔡东士、广东省原副省长许德立等出席了昨日的奠基仪式。(内容源于南方日报2013年6月19日)

 

为学

  中心为使“饶学”后继有人

  “饶老虽已96岁高龄,但现在每天还在读书、还在带领学生做研究。”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饶宗颐是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他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极富传奇色彩的是,与季先生学院体系的背景不同,饶老通往大师之路全凭自学。他出身于广东潮安县的大富之家,自幼阅遍自家藏书楼“天啸楼”里数万册藏书,凭苦读成才,通晓六国语言,研究领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等13大门类,数十年积淀后在不少领域独辟蹊径、开荒播种: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

  这位被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无法望其项背。许多人认为,很难再有人继承饶老学术衣钵。李焯芬表示,“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在广州增城的落成,将成为海内外饶学研究的在内地的第一个重镇,也可以看作香港饶宗颐学术馆的“姐妹馆”,将为“饶学”在内地寻找后继者。

  “‘饶学’研究其实就是广义的国学研究。饶老研究领域包括了中国古文字、中国古代史、中西交通史、宗教史、古文字史、简帛史、地方志、潮学研究,艺术、音乐等诸多方面。这些年来,饶老一直很努力,带动内地中青年学者参与进来,这其实就是饶学的研究。”李焯芬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内地不少大学的学者如北京大学的荣新江长期追随饶老的敦煌学。而每年,香港方面都会邀请内地中青年学者来港跟随饶老学习,亲受大师指点。尤其多年前,在饶宗颐的带领下,还跟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的研究团队紧密合作,每年出版一份《敦煌吐鲁番时报》,于古西域文化历史研究方面硕果频出。“可以说,内地大学的一批中青年学者逐渐将饶老早年开拓的学术领域发扬光大了。”

  李焯芬说,过去人们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但近年来中国对敦煌学的研究进步很快,培养了很多人才,已经不存在“断层”情况。“可以说,中国的敦煌学研究已经重新回到世界前沿。这让饶老感到非常欣慰。”

  “饶老是一个有很强好奇心的人,即使到了90多岁高龄,你给他一个学术问题,他还是会调研下去。所有他研究过的问题,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从对问题的研究里面获得很大的乐趣,不管是哪一个课题,他都能做出趣味出来。”李焯芬说。

  为艺

  “学艺互益”每日坚持打坐

  昨天,“宁安寿益——饶宗颐教授书画展”也同时举办,展出香港听涛轩所藏的饶老字画约60余幅,创作时间跨度由1961年至2013年,长达半个多世纪,为市面所罕见,堪称海内外研究饶老书画艺术难能可贵的珍品真迹。

  他寥寥数笔,便将王维笔下“坐看云起时”的意境勾勒出来;而他笔墨清逸洒然,处处透着道释精神。“饶老的学术与艺术成就是互通的。早年有一种看法认为他‘学艺双携’,今年香港中文大学为饶老举办的展览名称是‘学艺互益’,这也是饶老的一大特色。所谓‘学艺互益’,就是说一个人学问多了,修养提高了,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李焯芬指出,许多大学问家未必是大艺术家,学术与艺术相通的,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很多。

  李焯芬告诉记者,佛家智慧对饶老影响很深。“饶老不算是一个佛教徒,但他的人生哲学,对佛教那种放下自在,非常了解,非常懂得,他不参加宗教活动,但对佛教的一些禅理很懂,也能运用到生活中,过得很平稳。”

  新落成的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也将重点展示饶老“艺”的成就,内设艺文展览厅除以多媒体的形式,常年展出饶老在历史学、经学、考古学、古典文学和书画乐、译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外,还将定期不定期举办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化研究展览。此外,选堂文库馆则是一个可供研究型读者使用的小型图书馆,收集饶老著作、藏书及世界各地研究饶学成果,并常年开放。

  鲐背之年的饶老如今保持着规律作息,他每日必要结跏趺坐,但也读书看报,关心时事,他还喜欢看关于文化历史的电视节目,比如一套央视专题片《丝绸之路》。

  “他为人非常平和、包容,很能体谅别人,是一个待人非常温厚的长者,很有传统儒者的风范。他对家人非常好,对他来说,生活除了做研究就是和家人在一起,两方面都兼顾得很好。”李焯芬告诉记者。

  专访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教授

  “饶老专攻学术的精神特别可贵”

  南方日报:饶宗颐先生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当代“最后的通儒”,您怎么看这个评价?饶先生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李焯芬:我不赞成“最后的通儒”这种说法,我觉得代代有英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就。在当代学者中,饶老成就特别大,影响遍及海内外,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就深得家学熏陶,饶先生父亲的“天啸楼”有3万册藏书,他自幼就饱读诗书。此外,是他这个人很有钻研精神,对于那些他感兴趣的课题,他不一定会马上得出结论,而是会花上几个月时间皓首穷经,孜孜探寻,最终得出独到见解。

  饶老这个人不拘泥于学术传统,他的研究成果富于怀疑精神和原创性,见解独树一帜。而且他的论文不仅反映出他学识的渊博,而且没有所谓的开场白,开篇即刻进入主题,句句言之有物,没有虚言。

  南方日报:他后来长期定居香港,对这座城市有什么看法呢?

  李焯芬:他经常说香港是一座开放、自由、资讯畅通的城市,为学术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宁、便利的条件。比如说大家知道,1907年的时候英国探险家斯泰因从敦煌带走了一万多册古籍,后来饶老先生在香港得到了这套流失海外的古代文献的胶卷,对他的学术研究帮助很大。还有上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内地还处于文革时期,而因为他人在香港,所以去国外做研究非常很方便,这方面先于国内研究者一步。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何为“饶学”?目前在国内发展情况如何?

  李焯芬:“饶学”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国学”,因为饶老的治学范围非常广博,包括甲骨学、敦煌学、古文字学、中外关系史、经学、宗教学、目录学、简帛学等,他在文、史、哲、艺众多领域都建树丰硕。目前“饶学”处于初步阶段,但也不是从零出发,除了潮州的饶宗颐学术馆、广州增城的饶宗颐学艺研究馆,还有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之外,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有开展“饶学”研究。比方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荣新江就长期追随饶老,经常邀请饶老讲学,带着学生一起做研究,香港大学也会邀请一些学者来香港短期访问进修,几个月或者半年时间,给他们提供接近大师、亲炙于前辈学人的机会。

  南方日报:从上世纪初期至今,中国国内学术大环境、学术评估体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像饶宗颐、陈寅恪、钱穆这些大师,是凭着真才实学为人所敬仰,而今天文凭却是学术界不可或缺的敲门砖。在这样的变化之下,您认为弘扬“饶学”在今天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李焯芬:是的,余光中曾经写过一篇《给莎士比亚的一封信》,将自己虚构成一位介绍莎士比亚来中国讲学的人,讲述自己如何奔走于学府和官署之间,舌敝唇焦却没有将莎士比亚众多著作介绍出去,就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学历不高,讽刺了当下盲目推崇高学历的风气。饶老先生他们是出生在特殊年代,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而今天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以往已截然不同,不是号称有三千万大学生么?虽然体制改变了,但有一些他的治学经验我认为还是很值得汲取的。

  再比如说,饶老先生的学问既博又专,是“由博返约”的典范。这一点对我们当前的高校教育也很有启发。

  南方日报: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日,饶宗颐先生对中国文化复兴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李焯芬:大概10多年前,北京大学举办过一系列“汤用彤学术讲座”,第一场就是请饶老先生去讲的,他提出,21世纪的中国将踏上“文化复兴”的时代,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古典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有很多共通之处:一是经济基础发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当时的意大利从拜占庭手中,夺回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文化典籍,而今天中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出土文物新发现,带动了历史文化研究的升温;再者,当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得到了例如佛罗伦萨梅蒂奇家族等领主、贵族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今日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很受政府重视。饶老先生曾经表示,他很希望后来的学人能做好“文化复兴”的工作,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利用好现在出土的文物,增加我们对过去的了解。

  他所提倡的东方文化复兴,应该是东方的学术与艺术思想,会对西方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尤其是在中国,不少新的资料及文物出土,使我们更知道东方文化悠久的传统,及它的世界性及普及性。

  ■中心简介

  “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将承袭典雅古朴的潮汕建筑传统,并以潮州木雕、石雕精致艺术品和精致园林等作为建筑物构件或装饰。“中心”内设艺文展示厅、书画展览厅、选堂文库馆、学术交流楼、多功能国际会议厅,办公行政楼等。“饶宗颐学艺研究中心”建成之后,将积极推进饶学研究进入重点高等院校和文化研究机构,力争将饶学研究上升为国家层面社科研究课题,并由此纳入国家级文化科研大纲和文化发展战略,从而为饶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

新闻发布人:饶旭华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