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茶阳花环龙考源
类型:饶氏文化  发布时间:2014/4/6 17:28:14  点击量:984    
 
茶阳“花环龙”考源
饶乐先
    茶阳是中国“花环龙”之乡。“花环龙”的起源和演变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据传,明嘉靖时,大埔已设县,社会太平,人民生活也较充裕,不少人外出当官或谋生,回乡来的人带回外面有舞龙这一精彩表演的讯息,引人入胜。其时茶阳礤背村(今下马湖)有位老人曾是父子进士饶相进士的跟班,见过舞龙的实况,兴致之余便用禾秆编了一条约四五尺长、海口碗大小的草龙供小孩子玩耍。小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春节时更尽情舞弄,并至各家门口舞龙,以示庆贺,能得到主家年糕之类的赏品。这就是“花环龙”的起源。
    几年后,礤背村的人将禾秆龙龙身,由海口碗大小扩大至尺余,龙总长也扩到一丈多,由村中饶姓青年舞动,参加茶阳饶氏宗祠正月十三日晚上的上灯活动。这一大胆的创举,引起群众极大的兴趣,评头品足,特别是对从龙头到龙尾均是一体,舞起来极为僵硬呆板,这一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于是第二年禾秆龙便成了一节龙头,七节龙身和一节龙尾,各节之间数条拧绳互相连接的软身龙。软身的禾秆龙舞动起来显得灵活多了,且富有生气,这就是金黄色的“花环龙”的雏形。
    经过五年的金黄色禾秆龙时期,茶阳洋陶的饶氏族人根据其当地盛产绿竹和各家各户均加工竹制品这一优势,用竹筐代替龙身的基骨,各节之间仍用拧绳连接,并在拧绳上连上十余个竹圈,竹圈上粘上纸条,龙身裱上白纸,这就奠定了“花环龙”格局。
    当用竹基骨做成的白色龙,一到饶氏宗祠门前舞动,围观群众欢呼雀跃,祠堂里的多班锣鼓队也一齐涌出门坪,顿时爆竹声齐鸣,锣鼓喧天,瑞龙飞舞,展现异常壮观的场面。
    “花环龙”经过不断改进,如:龙头加大并配上高角,装上活动的龙舌和眼睛,安上龙须,龙身改白纸为纱纸,再画上龙鳞,为避雨水,全条龙抹上一层桐油,全龙长增至十六~十九节,增加龙珠和用锣鼓助威,如是“花环龙” 声威并茂宣告定形。
    乾隆八十大寿,茶阳诒谷堂优拔进士饶峻进献“八旬万寿颂”等文章,圣心大悦,钦准其祖屋下厅梁可以雕龙。于是该屋迁居青溪子弟,便特造一条短柄花环龙,由大门直舞进上厅,后又上街巡游,从而开创各姓祖屋造龙上街巡游新局面。时而二条或三条花环龙相遇,便进行二条龙乃至数条龙一齐抢珠,各展技艺的热闹场面,也促进了舞龙技艺向前发展。是以茶阳农历正月舞弄“花环龙”风气极盛。清末至民国初年是“花环龙”的鼎盛时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花环龙”活动曾一度低潮,文革时期更频临绝迹。改革开放后,茶阳镇人民政府大力拯救这项民间文化遗产,使“花环龙”复苏,茶阳镇文化站在发掘之余,还努力探索改造,在制“花环龙”技术和舞技方面有所创新发展,并培育新生力量,因此,茶阳镇获得了“中国花环龙之间乡”的美誉。“花环龙”成为茶阳镇一张著名文化名片。还多次赴县、市、省参加表演赛,屡次载誉而归。
茶阳名宿温嘉祥老师说:“花环龙”实质就是饶家的龙。“花环龙”的起源和传播历史证实:“花环龙”是茶阳饶氏的龙。目前,茶阳饶氏“花环龙”已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3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