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国鹏、邓旺林合纂
饶芝(生卒年待考),字商山,茶阳城里人。是进士饶相的第九代裔孙。岁贡生重光次子。幼能读父书,亦如父弱冠游庠食饩。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广东乡试中第五十八名举人。后入京需次,艰苦备尝。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考取三甲进士,分发浙江以知县即用,授海盐县知县。
海盐地属嘉兴,河汊交错,窃贼横行。饶芝于桥梁要道处置设栏栅、派兵守卫,盗踪顿敛。沿海渔民的鱼网过去经常失窃,无处查获。饶芝教渔民在自家渔具上暗中做上标识,并报官府备案,使窃贼无法下手。
海盐百姓多养蚕,而本地蚕种不及杭湖所产,因此每年多从杭湖输入蚕种。有狡猾的人便用本地蚕种冒充杭湖蚕种出售,蚕农每受其害。饶芝明令严禁,使蚕农连年获得大丰收。
有农民史致文,状告其从兄嫂郭氏伤害他的婴孩。饶芝验伤后发现婴儿是被竹器所伤,经讯问,得知是郭氏的幼女,听到史致文的婴儿啼哭,用削芋头的小竹刀,在婴儿的喉部作挠痒状戏之,造成误伤。案情得白,避免了一场讼争,婴儿不久也伤愈。
城西一夏氏妇人夭亡,厚敛后停柩于一草亭中。按当地风俗,尚未入葬者其棺木仅推盖而不加钉漆。数日后,其夫前往祭奠,见棺木打开,尸体裸露。其夫见状很是悲伤,把棺材重新盖好后,便与妻父一起到县府里告状。饶芝前往勘查,见棺已闭,便当众讯问事主。忽见人群中有一人神态仓惶,见县官诘问事主时,脸有喜色,而每当饶芝一看他时,他便转头回避。于是饶芝先是故意以诬告罪斥责事主,赶事主回家去;又招来捕役耳语数句,然后便打道回府。刚入夜,赃犯便已抓获。原来饶芝当时已对他有所怀疑,故意斥责事主正是为了稳住他,叫来捕役耳语便是派其跟踪疑犯,将其抓获。赃犯徐四,曾在夏氏家中做雇佣,以岁暮债迫而犯下开棺行窃之罪。饶芝对其因饥寒蹈法网而怜悯伤感,在秉烛撰写判词时,不禁涔涔泪下。
在海盐期间,饶芝曾竭其心力于两漕运输。其它如筑海堤、缉私盐,无不积极兴利除弊,可惜多有阻挠而未能尽行。
饶芝先是因莅任迟到,兼承旱灾受赔之累;后又因催促包户,力廓数十年延抗之弊,以致包户抱怨、谣言四起,使官事愈多制肘。
道光二年(壬午,1822)调署分水县。同年曾充浙江乡试同考官。
分水是浙西山区一个小县,县事较简于海盐,而饶芝一样用心治理,深得民心。饶芝在分水做了许多顺应民心的事,尤其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例如:
一、改建旧县学,建造新书院。在二年之内,他主持建成了玉华书院。
二、修县志。分水县自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修志以来,已有一百四十余年没有修过县志。饶芝到分水后曾组织重修分水县志,并为新县志亲自作序—《道光丁亥(1827)县志稿序》。
三、立碑纪念施肩吾。饶芝从康熙二十二年的《分水县志》上得知,分水县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庚子,820)曾出过一位钦赐状元施肩吾。然而现在连县学生员都不知有施肩吾其人。为了提高施肩吾的知名度,更好地兴盛学风,饶芝在实地察看了当年施肩吾读书处遗址后,于道光四年(甲申,1824),在五云山麓树起一块巨型石碑,上书“唐状元施东斋读书处”(落款是“赐进士饶芝勒石”)又在施肩吾曾洗砚处立一石碑,上书“洗砚池”三个大字。饶芝此举,对于分水县来说,可说是功在当时,利益千秋。因此,至今仍为当地人所称道。
饶芝好学不倦。公余犹以诗文自娛,朗诵不减书生。人以春秋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3)治”的宓子贱(孔子的弟子)比之。性疏散,不善逢迎。尝读袁中郎《锦帆集》并作一诗,中有句云:“我辈读书恒崛强,奴颜婢膝苦难尝。”“读罢公诗费沈思,作吏从前苦若斯。”后饶芝以忤上官意而罢归。分水县士民遮道攀留,啧啧叹惜。罢官后,曾教授乡里,道光朝进士丘建猷曾是他的学生。
饶芝工诗,早年公车往来南北,辄发为吟咏。著有《商山文稿》、《北征诸诗集》。《潮州诗萃》谓其诗“好似袁中郎,其得失亦与相等。汰其攕佻,取其清俊,自有过人之处。”
祖父:泉,字和声,号海庵。郡优廪生。与弟汀、崇魁合称“三凤”。 (8)饶泉以子观光封登仕佐郎、华容典史,以孙芝赠奉政大夫、浙江海盐知县加四级。
父:重光,号作宾。自幼敦行励学,弱冠游庠食饩。应乡闱屡不获售,嘉庆十八(癸酉,1813)岁贡。居家日课子弟,讲求文艺,辨订字画。不善治家产,得钱即购书,家藏数千卷。好学不倦,年八十余,卷不释手。著有文稿无力付梓。以次子芝诰封奉政大夫、浙江海盐知县加四级。
长子:褒甲,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
饶芝(生卒年待考),字商山,茶阳城里人。是进士饶相的第九代裔孙。岁贡生重光次子。幼能读父书,亦如父弱冠游庠食饩。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广东乡试中第五十八名举人。后入京需次,艰苦备尝。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考取三甲进士,分发浙江以知县即用,授海盐县知县。
海盐地属嘉兴,河汊交错,窃贼横行。饶芝于桥梁要道处置设栏栅、派兵守卫,盗踪顿敛。沿海渔民的鱼网过去经常失窃,无处查获。饶芝教渔民在自家渔具上暗中做上标识,并报官府备案,使窃贼无法下手。
海盐百姓多养蚕,而本地蚕种不及杭湖所产,因此每年多从杭湖输入蚕种。有狡猾的人便用本地蚕种冒充杭湖蚕种出售,蚕农每受其害。饶芝明令严禁,使蚕农连年获得大丰收。
有农民史致文,状告其从兄嫂郭氏伤害他的婴孩。饶芝验伤后发现婴儿是被竹器所伤,经讯问,得知是郭氏的幼女,听到史致文的婴儿啼哭,用削芋头的小竹刀,在婴儿的喉部作挠痒状戏之,造成误伤。案情得白,避免了一场讼争,婴儿不久也伤愈。
城西一夏氏妇人夭亡,厚敛后停柩于一草亭中。按当地风俗,尚未入葬者其棺木仅推盖而不加钉漆。数日后,其夫前往祭奠,见棺木打开,尸体裸露。其夫见状很是悲伤,把棺材重新盖好后,便与妻父一起到县府里告状。饶芝前往勘查,见棺已闭,便当众讯问事主。忽见人群中有一人神态仓惶,见县官诘问事主时,脸有喜色,而每当饶芝一看他时,他便转头回避。于是饶芝先是故意以诬告罪斥责事主,赶事主回家去;又招来捕役耳语数句,然后便打道回府。刚入夜,赃犯便已抓获。原来饶芝当时已对他有所怀疑,故意斥责事主正是为了稳住他,叫来捕役耳语便是派其跟踪疑犯,将其抓获。赃犯徐四,曾在夏氏家中做雇佣,以岁暮债迫而犯下开棺行窃之罪。饶芝对其因饥寒蹈法网而怜悯伤感,在秉烛撰写判词时,不禁涔涔泪下。
在海盐期间,饶芝曾竭其心力于两漕运输。其它如筑海堤、缉私盐,无不积极兴利除弊,可惜多有阻挠而未能尽行。
饶芝先是因莅任迟到,兼承旱灾受赔之累;后又因催促包户,力廓数十年延抗之弊,以致包户抱怨、谣言四起,使官事愈多制肘。
道光二年(壬午,1822)调署分水县。同年曾充浙江乡试同考官。
分水是浙西山区一个小县,县事较简于海盐,而饶芝一样用心治理,深得民心。饶芝在分水做了许多顺应民心的事,尤其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例如:
一、改建旧县学,建造新书院。在二年之内,他主持建成了玉华书院。
二、修县志。分水县自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修志以来,已有一百四十余年没有修过县志。饶芝到分水后曾组织重修分水县志,并为新县志亲自作序—《道光丁亥(1827)县志稿序》。
三、立碑纪念施肩吾。饶芝从康熙二十二年的《分水县志》上得知,分水县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庚子,820)曾出过一位钦赐状元施肩吾。然而现在连县学生员都不知有施肩吾其人。为了提高施肩吾的知名度,更好地兴盛学风,饶芝在实地察看了当年施肩吾读书处遗址后,于道光四年(甲申,1824),在五云山麓树起一块巨型石碑,上书“唐状元施东斋读书处”(落款是“赐进士饶芝勒石”)又在施肩吾曾洗砚处立一石碑,上书“洗砚池”三个大字。饶芝此举,对于分水县来说,可说是功在当时,利益千秋。因此,至今仍为当地人所称道。
饶芝好学不倦。公余犹以诗文自娛,朗诵不减书生。人以春秋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3)治”的宓子贱(孔子的弟子)比之。性疏散,不善逢迎。尝读袁中郎《锦帆集》并作一诗,中有句云:“我辈读书恒崛强,奴颜婢膝苦难尝。”“读罢公诗费沈思,作吏从前苦若斯。”后饶芝以忤上官意而罢归。分水县士民遮道攀留,啧啧叹惜。罢官后,曾教授乡里,道光朝进士丘建猷曾是他的学生。
饶芝工诗,早年公车往来南北,辄发为吟咏。著有《商山文稿》、《北征诸诗集》。《潮州诗萃》谓其诗“好似袁中郎,其得失亦与相等。汰其攕佻,取其清俊,自有过人之处。”
祖父:泉,字和声,号海庵。郡优廪生。与弟汀、崇魁合称“三凤”。 (8)饶泉以子观光封登仕佐郎、华容典史,以孙芝赠奉政大夫、浙江海盐知县加四级。
父:重光,号作宾。自幼敦行励学,弱冠游庠食饩。应乡闱屡不获售,嘉庆十八(癸酉,1813)岁贡。居家日课子弟,讲求文艺,辨订字画。不善治家产,得钱即购书,家藏数千卷。好学不倦,年八十余,卷不释手。著有文稿无力付梓。以次子芝诰封奉政大夫、浙江海盐知县加四级。
长子:褒甲,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
进士饶褒甲
饶褒甲(生卒年待考),字翼云。进士饶芝的长子,六岁能文,八龄试取佾生,十岁随父任。褒甲回乡后入庠食饩,科、岁试必第一。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中广东第十一名举人,策俱进呈。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恩科考取三甲进士,分发陕西为即用知县,到省未久因病告归。卒年未满五十。
褒甲稜稜傲骨甚过其父。博学多才,当时邑中罕有其匹。自经传、注疏、乐律、天文、河渠、诸子百家,原原本本,问如撞钟。所作诗赋序文,骈散各体,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脍炙人口者,不可胜举。惜因兵燹散失,未能成帙。部分诗作附于其父《商山诗集》中。民国《大埔县志》录其《重修圣庙上梁文》一篇。
饶褒甲(生卒年待考),字翼云。进士饶芝的长子,六岁能文,八龄试取佾生,十岁随父任。褒甲回乡后入庠食饩,科、岁试必第一。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中广东第十一名举人,策俱进呈。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恩科考取三甲进士,分发陕西为即用知县,到省未久因病告归。卒年未满五十。
褒甲稜稜傲骨甚过其父。博学多才,当时邑中罕有其匹。自经传、注疏、乐律、天文、河渠、诸子百家,原原本本,问如撞钟。所作诗赋序文,骈散各体,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脍炙人口者,不可胜举。惜因兵燹散失,未能成帙。部分诗作附于其父《商山诗集》中。民国《大埔县志》录其《重修圣庙上梁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