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国鹏 邓旺林合撰
饶鸣镐(1697—1751),字苞九,号凤轩,茶阳城里人。饶相公的第六代裔孙。其父华仁,名诸生。家庭中皆以文章相切磋。鸣镐为文尤为藻丽,人争赏之。于雍正七年(己酉,1729)选拔贡,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顺天乡试中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中三甲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正月内,有浙江金衢严(金华、衢州、严州)道(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等官缺。雍正下令于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内拣选,“带来引见”。饶鸣镐被大学士张廷玉选上(1)于二月初九日,由“吏部带领”面见雍正,得补授广西南宁府知府。(2)
南宁属古邕州地,学风萎靡。饶鸣镐初上任时,未见当地有一个举人。于是鸣镐“立课程,勤指授”,又特制襕衣(3)二十件,以褒奖优秀生员。因此,士风大振,后来中举人、进士者不少。“人以振兴之力归之。”南宁是山西、陕西、江苏等处客商聚集的地方,以前多有不轨之徒坑骗客商,“侵蚀客货,支挪走匿,为众客商苦”。鸣镐到任后,“立连环保结法,使赤贫土棍不得滥充,设印簿清单可查,俾串扣牙行(4)不能透漏。”“众商为之讴歌忭舞以颂德”。
乾隆二年(丁巳,1737) 杨超曾任广西巡抚,经考察后认可鸣镐能干,于是行文委任饶鸣镐兼代理思恩、泗城两府事。后鸣镐受圭误罢职。族谱中写鸣镐“后因奉檄复讯一叅揭之员,持之太过,拂上台意,反为含沙所中,构陷不可解”。发往西北军台效力,数年而卒。
鸣镐著有诗文稿数百篇(其中有不少评释前代贤达的文章)。其《咏茶阳宾阳桥》诗“月照星桥傍古城,一湾流水载歌声。黄梅春涨生潮夜,渔火连江上下行。”诗中有画,生动地描绘出古代茶阳八景之一的“月照星桥”的美景。
注:
1、茶阳饶氏族谱中写饶鸣镐“因前在正红旗教习,为显亲王见知,甲寅春膺保举”。由此看来,饶鸣镐能被选上,可能与显亲王的保举有关。
2、据《雍正朝朱批引见单》所记,雍正对饶鸣镐的评语是:“相貌有福,似邵基,身少胖些。有出息,甚感恩,明白人。上下(按:指上等中的下等)”。——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史料丛编》第九辑
邵基:字学阯,浙江鄞县人,清朝官吏。康熙六十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三年,授编修。考选福建道御史。雍正十二年,迁右副都御史,擢吏部侍郎。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3、襕衣:明、清时为秀才、举人之公服,秀才公服是青紫衣。
4、牙行:我国古代和近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先秦及汉代,贸易中介人称驵、驵侩,唐五代称牙、牙郎、牙侩,宋元明清又有引领百姓、经纪、行老之称,一般称之为牙人。明代嘉靖(1522-1566)时始称行,1523(嘉靖二年)制定的市场法中已有“牙行”一类,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由官府发给印信文簿,称为“牙帖”。
5、军台:传递军报的机构。设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