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国鹏,邓旺林合撰
饶庆捷(1739——1813)字德敏,号漫塘,人称“太史公”。茶阳城里人。祖父衍诰,字职赠号锡三。例授冠带寿官。以孙贵赠授微仕郎翰林院检讨。公禔躬俭素处事侃直,有阴德为乡人称赞。父饶裕,字毓材号笃菴。铨授登仕郎县尉。以子贵赠授微仕郎翰林院检讨。
乾隆三十年(乙酉年。1765)补廪拔贡科试,时翰林院侍读翁方纲提督廣東學政,饶庆捷拔冠全省。丙戌廷试优等,授广州府从化学教谕。于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年。1770)省乡试考列第五,调任琼州府感恩学教谕。俸滿保举知县。于乾隆四十年(乙未年。1775)四月成进士(三甲第8名。本科进士158名,其中三甲103名),五月改翰林院汉书庶吉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庆捷一进翰林院即在“四库全书馆”(成立于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任缮书处分校官,从事图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前后十年时间。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初翰林院詹事府官员考试,饶庆捷以“缮写违式”被免职。
乾隆五十一年(1786)庆捷旅居淞沪,旅沪乡人聘其主理“大埔会馆”事务。次年,清政府征讨台湾,50万石江川米(江苏、江西、四川产的大米)作为军粮需由吴淞出海,航运到福建,为此还从福建、广东调拨大船千艘。庆捷受总督李侍尧的聘请主理此事。
五十五年(1790)春,乾隆为庆贺自己的八十大寿“巡幸山东”,登泰山、谒孔庙。庆捷特进献《集文选诗》10首、《东巡雅》12章,受到乾隆接见。乾隆翌日授庆捷为内阁中书舍人。庆捷重登仕途,勤奋敬业。在阁五年,其座主、大学士嵇璜命专司红本,勗之曰:“忠敬则精神自倍”。
庆捷于60岁时以年老请求致仕回乡。回乡后曾先后掌教潮州韩山书院和端溪书院。嘉庆九年(1804),大埔知县洪先焘修纂《大埔县志》,特聘庆捷主理其事。庆捷工于诗文,著作甚丰。致仕归乡后,整理旧稿,编成《桐阴诗集》八卷、《馆课拟存》文集四卷。其名字被列入《广东通志·本传》。
祖:衍诰。父:裕。两代均以庆捷貤赠微仕郎、翰林院检讨,晋赠奉政大夫。长子饶棻字敬薰,治礼经克郡庠生。
《桐阴诗集》于清朝嘉庆七年(辛酉)初刊,因印数很少,流传不甚远。迄至民国26年(1937年),《桐阴诗集》经过130多年沧桑,已残缺不全,难觅全璧。汕头“饶氏自治会”饶晦斋、饶筱麟、饶公球,饶缓初等人多方获得该书几本残本,互相校勘。为使庆捷公的诗能流传下去,商议重刊。此举获得众多乡贤的支持。饶宗颐先生捐资相助,于是年七月重刊问世。新刊本由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题书名作序,分上下两部,共计八卷,有古今体诗八百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