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来到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了“悉尼·广东文化周”开幕式,以潮州微书、泥壶三项传承技艺和佛山剪纸为代表的广东文化使者们,受到了澳洲当地的热情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剪纸这一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12年底,剪纸艺术大师饶宝莲女士曾携带其创作前往俄罗斯莫斯街中国文化中心传播交流月余时间,2013年代表广东前往泰国为泰国皇室表演,加上此次前往澳大利亚即将揭幕的悉尼文化中心,佛山剪纸的影响力漂洋过海,承担起了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在对外宣传中,佛山剪纸的名号也上升为广东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这项非遗是如何走出了创新道路?又可以为佛山非遗带来哪些启发?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
丰富表现形式 吸纳异国元素
佛山剪纸如何完成“非遗”现代演进?
裹到脚面的旗袍、蓝色流苏耳坠、传统盘发头饰,娉婷袅袅款款出现在大众面前的饶宝莲老师,通常会以民族风的装扮,首先把人们带入一种传统的、沉静的文化氛围,这就是作为文化使者的“第一磁场”。而化繁为简,在广东民乐伴奏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巧手天成徒手剪,在充满期待与关注的空气里,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凝聚在她即将打开剪纸的那一瞬间。
当她站起身来,剪下的纸屑优优雅雅随身滑落,在轻轻展开剪纸成品的那一刻,精湛的手工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丽丽的美瞬间释放,欣赏者的情绪也在屏息凝神之后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这种徒手剪纸,是她在尝试铜凿、刻写等多种现场表现形式之后,回归为最为简单直白的剪纸形式,这种在国际交流舞台上的即兴创作,非常适合现代传播技术下的舞台表演效果,并成为传统“非遗”的一种现代的、唯美的演绎方式,事实上,这也成为佛山剪纸屡屡登台、甚至走上国门、登上大雅之堂的“秘密武器”之一。而这种南国传统技艺的美,被著名导演张以庆以《佛山听禅》的纪录片形式记录下来,广为传播。
毋庸置疑,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现代人崭新的生活方式之中,集聚和涌现出新的观念、新的潮流、新的注意力,此时,以佛山剪纸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只能是作为传播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载体,亟需输入时代新内涵的精髓。而当代艺术所倡导的普世主义价值,正是在全球化“地球村”这个舞台上,以数字技术革命打破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概念界限为背景,以传统非遗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也面临着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官上的现代演绎。
以饶宝莲为代表对佛山剪纸的现代演绎,正是呼应了时代的需求,用剪纸的语言展现和延伸广东剪纸的丰富内涵。美的内涵所展示出的剪纸语言形式,明显可以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找到符合现代传播艺术条件下的、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演绎方式之时,剪纸艺术大师饶宝莲还将剪纸的创作主题不断拓展,从传统的花鸟景观,尝试拓展到现代建筑、环境艺术和地域人文,不得不说,这又是佛山剪纸在当下另一种层面的现代演绎。
比如,她在到达莫斯科的第一时间就潜心研究俄罗斯建筑的美学风格,提炼其中的标志性符号,并将其融入到剪纸艺术中,受到了俄罗斯总理和市民的关注与欢迎;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的表演,又将悉尼歌剧院的建筑与人文融入进来。
以佛山剪纸为代表的非遗,在现代传播创新之路走得不徐不疾、不温不火。“只有自身功力强大了,才能接受市场的考验,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饶宝莲近年来的创作心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作品就是最根本的。艺术家就是用作品说话。”她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对于金铜凿剪纸的尝试,正结合唐卡色彩的尝试,朝着艺术品收藏的方向努力探索。
“尽己所能改变外界对佛山剪纸的认识。”有一个细节是,在每次盛装出席的背后,是埋头于工作室加班加点研究、是对异国人文风情的钻研,在零下20℃的俄罗斯,她坚持穿旗袍授课,这种敬业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受到了来自于广东省文化厅和外界的好评与尊重。她说,我来这里一次,就要把佛山剪纸的美带到他们身边,为他们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走出国门之际,她同样不断前往佛山的中小学、青少宫等,饶宝莲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不遗余力把剪纸的魅力带入到群众当中,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不论什么时候,传承人都有这样的义务。
传统如何走进当代人视野和生活?
“学院派”设计拓展民间艺术价值
记者注意到,在饶宝莲大师的工作室里,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也加入到剪纸团队中来。这种学院派投身民间艺术研究创作的现象,在佛山陶艺界早已不足为奇,但是近年来随着佛山剪纸的勃兴,这样一种平面的民间艺术,现在却能够吸引越来越多“学院派”的关注和参与,现象本身就值得人们进行思考——院系毕业生乐于参与到铜凿剪纸的艺术造型设计,看中的就是民间艺术“源头活水”的吸引力,反过来,学院派的参与,又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到民间工艺中,丰富着佛山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佛山铜凿剪纸曾是新郎新娘头上所戴的金光闪闪的喜庆饰物——“金花”,是佛山民间家家户户婚庆仪式上的重要主角;铜凿剪纸还曾因为工艺的独一无二,成为当时唯一的出口平台广州商品交易会上的宠儿;铜凿剪纸还曾作为承载佛山剪纸独特技艺与品味的艺术品,1900年就漂洋过海,把佛山文化传播到东南亚、欧洲,并在一个世纪后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重新回到佛山。今天,有了饶宝莲团队和“学院派”的积极参与,铜凿剪纸承载的艺术表达和艺术价值也在与时俱进。
一个事实是,对于真正推动非遗创新的创作者来说,作品创作更多是今人学养和心境的体现,强化以传统工艺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创新创作,引导收藏家和社会跳出非遗工艺本身的认知层面。这就意味着,非遗在今天的创作作品是以传统技艺和材料为载体,最终呈现的是融合了传承者自身艺术修养、艺术探索的个性化表达,这是从工艺品向艺术收藏品升级中真正有附加值的部分。而这,又是佛山剪纸尤其是铜凿剪纸提升艺术价值的另一法宝。
回眸铜凿剪纸的复活过程,还是在深圳文博会时,饶宝莲自己制作了用于铜凿的刀具,并在文博会上第一次复活铜凿剪纸。然而,在媒体大规模宣传报道之时,第一幅铜凿作品暗淡的色彩并不受师傅陈永才的肯定,在师傅的记忆中,“佛山铜凿剪纸一定是金碧辉煌,熠熠生辉的,恢复工艺只能说是第一步。”
饶宝莲又开始重新寻找创作材料,由于铜箔纸本身已经被历史大潮和现代工业所淘汰,1977年佛山唯一一家的铜箔生产企业佛山铜箔厂解散后,薄如蝉翼的青铜铜箔几乎绝迹,铜凿剪纸也渐渐失传,作为曾经重要的手工艺品,铜凿剪纸完备的产业链随着市场的衰落而退出生产生活。不得已,她寻找到金色纸张等替代品进行尝试,后又尝试使用白铜。再后来,对于每幅作品珠点的排列与主题造型的映衬等都成为她的试验内容,今天,一幅幅实验作品都完好地保存在她的工作室里,也记录了佛山铜凿剪纸复活的历程。
事实上,这并非是佛山金铜凿剪纸面临的个案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在机器工业大生产时代,且不说技艺,原来用于手工业最常见的原材料都已经难以寻觅踪影了。对于传承人来说,如何找到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观照当下的世界和精彩纷呈的生活,创新主题、创新造型,创新色彩语言等等,这一连串的创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推动传统艺术走进当代人的生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阎锋)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