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饶彰风:彰先生行迹 仰先烈高风
类型:饶氏风采  发布时间:2015/5/13 10:31:32  点击量:696    
 


饶彰风(1913—1970)

  【人物小传】

  饶彰风,出生于大埔茶阳下马湖。1930年从大埔(茶阳)中学考入广州陆地测量学校,后入中大预科。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建国后历任南方日报社第一任社长、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等;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后被平反。


1965年,港澳知名人士同庆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

  【校史短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其中广州外国语学院由饶彰风受命于1965年创建,是教育部直属的三所著名外国语大学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12月。1995年5月省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后来以“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为校训。学校辖3个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万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800多人,各类成人培训生、外国留学生1.2万多人。学校开设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有20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饶彰风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建国后,和平的日子并不平静。饶彰风当过《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委统战部长,也因为不应有的批判与党内斗争,被撤过职,降过级。

  在人生的低谷期,1965年,饶彰风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从此奏响人生最后一个华美乐章。

  临危受命 勤俭建校

  “饶彰风先生是广外前身之一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奠基人、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他虽然在广外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但他早期奠定的基础为广外后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65年,作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口岸,广州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外事外贸任务,急需大量外语人才,广东省决定创建广州外国语学院培育外语人才,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外事工作。饶彰风受广东省委任命,创办广州外国语学院,并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广州外国语学院是中南地区唯一的外语院校。因为是新创办,许多工作都得从基础抓起。外语学院校址选定在广州市东北郊原广东石油学校,可是迎接饶彰风的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里只有几栋楼房和坑坑洼洼的道路。要在如此简陋的地方建设一所高等院校,谈何容易!

  没有路,那就走出一条路来。饶彰风创办外语学院,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建校,一边招生教学。他组织教学行政部门把同学入学问题安顿好,使教学秩序走上轨道后,立即集中力量抓建校工作。他带领负责基建的同志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亲自参与规划,绘制建设蓝图。原广州外语学院筹备处基建科科长、今年92岁钟锋老人告诉记者,筹办最大的问题之一是财政问题。“当时中央拨款160万元资金用于筹建学校,资金十分有限。饶院长就提出了‘勤俭办校’的方针,先保证教学第一线。例如图书资料是不能少的,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先买国产的,进口书先不买。物品搬迁方面,为了节省资金,不请民工而发动全校师生周三下午停课,搞建校劳动,保证广外在1965年9月1日开学。”于是,每星期三下午就有了这样的景象:一个头戴草帽,扛着锄头,穿着皱巴巴青灰色中山装的中年干部出现在义务劳动队伍之中。饶彰风带领师生们在校道四周种竹,在荒山种树,平整四周土地,在学校里面的东湖、西湖边种下垂垂杨柳。短短两个月里,学院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1965年9月的一天,学校四周、礼堂内外彩旗招展。这一天,新办的广州外国语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在开学致辞时,院长饶彰风作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为了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需要,国家需要大批外语人才,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学校一定会成为中南地区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他要求师生学外语要精益求精,当好“红色的语言兵”,同时又谆谆告诫大家,要学习中国文化,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崇洋媚外,要洋为中用,绝不能“手拿黄金去换铜”。

   陈建平认为,“绝不能手拿黄金去换铜”是饶彰风办学理念的一大体现。他说:“饶彰风先生就是要广外人重视自己的文化根基,尤其是我们学外语的,更是要洋为中用,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汲取全世界优秀的文化,不能抛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爱才惜才 起用“右派”

   除了重视文化根基,陈建平认为,饶彰风的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说:“当时国内外语人才奇缺,在那种情况下能团结海外,把人才吸引过来,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是要有一定胆略的。”

   为了办好外语学院,饶彰风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常说“尊重知识分子,就是尊重科学,尊重教育”。由于外语学院新办,当时外语学院的专业教师,其中90%是从中山大学、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高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何培养教学骨干力量,建设系及教研室的业务班子,尽快提高教学质量,都是摆在饶彰风面前的紧迫课题。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助教李如新还记得,一次研究人事工作,饶彰风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我想起用三个别人不敢用的人,你们看怎样?”这三个人,两个是英语教师宋文、麦君素,一个是在法国留学多年的老教授陆振轩,他们都是脱帽“右派”。李如新说:“当时正是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的‘文革’前夜,饶彰风此举无疑是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背道而驰,这是十分冒风险的。”大家听了都很担心,但饶彰风却不以为然:“人家有真材实料,又早已摘了帽,怎么不能用?别人不敢用,我包下来了!”就这样,他一下子任命这三位教师分别担任英、法教研室正副主任。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法语教研室助教龚毓秀回忆说:“饶院长非常重视人才,法语系当时只有三个班,却一下子接了4个法语外教,当时中大的法语教师还过来听课,课后暗地夸道‘你们学校的学生超过我们的了’。”

   彰风精神 广外永存

   在饶彰风的励精图治下,广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1966年“文革”的狂风暴雨席卷而来,饶彰风被污为走资派,受到残酷的批判斗争,后来被关押在乐昌的一个劳改农场。1970年9月12日晚,饶彰风被迫害致死。

   人心自有公道在。1974年10月13日,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根据省委指示,在广州殡仪馆为饶彰风补办了告别仪式,廖承志、曾生、胡愈之、连贯等同志以及港澳的何贤、费彝民先生等纷纷发来唁电和送来花圈,参加仪式的有近千人,花圈从礼堂一直摆到门外。

   1980年,饶彰风被平反昭雪。

   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45周年时,学校建立了校史馆。为纪念饶彰风,在馆中为其立了一尊铜像,并专门设置了一个展区展示饶彰风事迹。2013年,在饶彰风诞辰100周年之际,广外举办了系列活动深切缅怀饶彰风先生,在全校师生中重温饶彰风当年的光辉事迹,追忆先生为人做事的高尚品格,使饶彰风精神在今天的广外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

   今年,广外即将迎来建校50周年。陈建平认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尊重知识惜才爱才的人才思想,以及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亲民作风和治校理念”,是饶彰风精神所在。他说:“饶彰风先生将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留在广州外国语学院。他为广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垦土拓荒、殚精竭虑,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等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在广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精神早已成为广外的珍贵财富,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广外师生。”

 

1965年,在外国语学院篮球场观看学生军训(右三为饶彰风)。

【亲友连线】

   “爸爸送我到海南岛垦荒”

   ●饶彰风长女饶海燕 (77岁) 自述

   爸爸去世整整45年了。然而,爸爸和蔼的音容和亲切的教诲,却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模糊,而是越来越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间。

   爸爸平时是慈父,但在子女的工作安排上,却有着自己的原则。他教育我们要服从组织安排,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1957年,我没有考上大学,在家自学。翌年3月,全国掀起上山下乡的高潮,我积极报名响应。爸爸当时是省委统战部长,得知我的决定,赞扬我做得好,还叫妈妈帮忙准备行李。

   对于这样的决定,有些民主人士却感到不可理解,还亲自来我家问爸爸:“你是个省级部长,难道女儿的工作都无法解决,要把她送到海南岛去垦荒?”爸爸很风趣地打了个比喻:“温室培养出来的鲜花虽然娇艳好看,但它经不起风雨袭击。同样,这些孩子也不能待在家里靠父母过生活,应该到社会上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成材,所以我舍得把女儿送到海南岛上去垦荒。”

   1959年至1960年,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每月15斤米,生活非常艰苦,不少知青从海南农场跑回广州,爸爸及时写信鼓励我要坚持在农村、绝不当逃兵。有一次,组织准备把我调到澄迈县委去工作,我写信征求爸爸的意见,爸爸写了一封信给我所在农场党委,表示他支持女儿继续在农场劳动锻炼,不能过早离开到县委去工作,于是农场党委把我留下来,调换一名女工到县委工作。

   尽管爸爸对我很严格,但我知道他还是非常关心我的,他经常在出差海南的时候来看我。有一次,他到农场来找我,不巧我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他就抱着两个沙田柚,整整等了我一个多小时。海南生活非常艰苦,别说水果,饭都吃不饱,可见那两个沙田柚有多金贵。见到爸爸,我高兴地扑到他怀里。我记得,他在屋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我们自己养了鸡,很高兴,他对我进行鼓励,让我要顶住困难,认真学习。1961年农场批准我参加高考,后来我就被录取到华南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

   爸爸在广外的时间不长,有些事情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已无法记起。但我记得他那时候特别忙,记得他当院长的那一年除夕,他没有回家,而是在学校和师生们一起包饺子过年。我们就给他留了个鸡屁股。

 

饶海燕在广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故里寻踪】

   从小发奋读书 走上革命之路

   春光明媚的四月,记者走进饶彰风故里大埔茶阳下马湖,去追寻先生留下的足迹。

   在饶氏祖屋 “济美楼”,记者见到了饶彰风的堂侄饶德勒,他告诉记者,如今大家都搬出去了,他也是偶尔才回来查看一下。如今的 “济美楼”已斑驳破败。

   1913年5月,饶彰风在此出生。“茶阳饶氏占半城”,又素有诗书传家的传统,饶彰风天资聪颖,自小已能随秀才祖父背诵许多诗词。靠做小生意糊口的父亲饶仁山虽然经济拮据,还是缩衣节食把他送入了当地的小学。后来,饶仁山生意亏本,债台高筑,饶彰风在读完两年高小后不得不失学返家,十二三岁,却不得不分担生活的重担,挑水、砍柴样样都干。这反而激励他更加发奋读书,在劳动之余自修课程,阅读各种书籍。

   在大埔茶阳,上了年纪的人提起饶彰风仍津津乐道。大埔中学还建起了饶彰风纪念大楼,并设有专门的陈列馆。70多岁的王绍沪老师告诉记者,1927年,饶彰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埔中学,然而,他日后并没有读书做官封妻荫子,而是走上了铁血革命之路。之后,饶彰风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创办《小小》《天王星》等刊物,触动了国民党的神经,遭到当局的多次追捕。王绍沪老师说:“有一次,国民党派人来追捕饶彰风,幸亏他在大埔中学的同学收到风声,掩护他爬墙头,才得以逃脱。”

   在外历经颠簸沉浮后,饶彰风决心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开始,他在家乡开书店、办教育,传播革命思想,推动大埔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他又离开大埔,在外参加革命工作。

 

饶彰风故居“济美楼”

 

【校长遗作】

   沁园春·忆故乡大埔

   饶彰风自1935年离开大埔后,就一直在外干革命和工作,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晚年在狱中遭受迫害弥留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和着血和泪在一张残旧的纸片上写下了《沁园春·忆故乡大埔》这首词,以表他对故乡的感情,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词曰:

   笔架峰高,印山渺小,狮扼咽喉。忆茶阳风物,缅怀故旧。清泉鹤唳,夕照星桥,大坝枪声,城隍鼓应,多少英雄硬骨头。换天志,命韩江怒吼,遍地燃烧!

   残阳暮霭深秋,三河坝三千忠骨收。立红色政权,大宁屹起,高陂百侯,旗树高丘。北出坪砂,直通闽赣,赤色江天撼五洲。歌红日,照青峰小道,史迹长留。

嘉闻逸事】

   “学院的公车”

   1965年,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由于远离市区,交通不太方便,有些师生进城搭不上公共汽车,只好步行。饶彰风每次乘坐小汽车回家,途中遇见本院的师生员工,都要叫司机停下来,请他们上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罗可群教授回忆说:“1964年,我刚从中大毕业就被通知分配到广外,可是因为学校还没建成,我和其他10多名教师就先下去参加‘四清’运动劳动了一年,到1965年才回到广州。下乡时我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在一次独自去医院复诊的路上,我意外地碰到了要去开会的饶书记,他知道我是学校教工后,就停下车叫我上车,吩咐司机‘先送老师去医院,然后我再去开会。’类似的事很多,有人还戏称那辆车为‘学院的公车’。”

【同事忆先生】

   学生都爱听他作报告

   龚毓秀(广外教授):饶彰风院长是党的干部,尽管不是外语专家,但他对教学事业十分尽心。我当时担任西语系法语教研室助教,第一年我们招了300多个学生,饶院长在教育方面贯彻实施“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外语教学模式,抓得很紧,所以我们学生口语能力比较强。同时,饶院长也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他经常在学校作外事报告,每次报告都是脱稿的。他作报告时,从来不用说“请大家静一静”,学生都静心听。他的报告很有吸引力,自然、生动,学生很爱听。

【上期网友留言】

   @鸣 刁作谦,一位杰出的外交官,这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也曾是清华学校监督,虽是短暂的经历,但钩沉这段尘封的历史,对梅州之所以成就“文化之乡”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立书房 刁作谦在1920年上半年执掌清华校务,虽然这只是他长寿人生中的一朵浪花,但折射出传统客家人崇文重教、包容开放、弘毅自强的特质。

   @岭东翼 客家人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但在民智未开、科举尚存的年代,刁氏决然负笈英伦,攻读的是东方文化体系中阙如的法学。非兼具崇文、开放和善于汲取新学的底气而不能臻此境界。

   @墨存 从兴宁西河背刁氏“一门三博士”可以看出,华侨不但是“中国革命之母”,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是梅州文化之乡的“教育之母”。

(来源梅州网)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2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