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一大早,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市临川区孝桥下饶坊的乡村道路上彩旗飘扬,烟花、鞭炮阵阵,戏台前人头攒动,家家户户都早早贴上了修谱的对联、大门口都摆上两根甘蔗(节节高)、家里都供着两个柚子(佑子)、哈密瓜(多子),隆重举行饶氏十七修族谱活动。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饶氏子孙都开着小车提前返乡,热烈庆祝饶家这一盛事。
欣闻下饶坊举办修谱活动,南昌国平宗亲、抚州市饶氏联谊会筹备小组组长早祥宗亲、常务副组长德恩宗亲(东乡)、副秘书长饶智、90岁的汝祥宗亲、瑞昌宗亲、尧志龙等宗亲一行10多人从省内各地赶来祝贺,热心于饶氏事业的德恩宗亲还带来了自己用心编撰的厚厚的《东乡饶氏志》给大家欣赏,瑞昌宗亲还带来物理学泰斗饶毓泰家族的三本联修老谱给大家看,很有参考价值,饶氏史学研究专家国平宗亲看到老谱后连说不虚此行,这次来下饶坊很有收获,用手机拍照下来,可做为饶氏档案。

(图一:临时搭建的戏台)

(图二:抚州市饶氏联谊会的宗亲前来祝贺)
按照抚州修谱的习俗及活动流程,饶氏男丁都肩披“饶氏宗谱十七修”的红带,先是到戏台前参加喝彩仪式,手拿点着的长香,然后坐上各自早已贴上红花和对联、排好队的小车,绕镇游街,一路燃放鞭炮,敲锣打鼓,通过踩街仪式告诉大家下饶坊在修谱。几十部小车几度造成乡镇道路拥堵,真的是比过年还热闹。游街活动返回本村后是迎谱仪式,每家每户都在家里摆上桌子、铺上干净的毛毯,点着蜡烛和香,供奉水果、饼干,准备迎接族谱,由年轻力壮的活动组织者抱着族谱挨家挨户轮流放在桌子上,让大家供奉。每家都在门前燃放迎、送两副长鞭炮。迎谱仪式直到中午才结束。

(图三:男丁肩披红带、手拿长香)

(图四:家家户户迎族谱)

(图五:饶氏谱饼,正宗的老式月饼,非常好吃)
据息,上一次下饶坊修谱的时间是民国戊午七年季春月中,即1918年。本次修谱活动是应村里大部分年长者的要求,多次动员、开会讨论,由村里成立的修谱委员会牵头按照当地习俗进行的。本次修谱活动是下饶坊近百年来最隆重的盛事,是一次缅怀先辈、增进亲情、激励后人的活动,很多少小离家,现已头发发白的宗亲间是隔了几十年才又相见。
临近中午,充分体现修谱团结的意义及热闹的气氛往往是吃修谱酒席,每家每户都是尽可能地叫上所有自己认识的亲朋好友,往往是几户人家联合委托乡村专业厨师置办流水席,各自在家里摆上酒席,然后统一传菜。有些兴致高昂的亲朋好友往往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晚上。

(图六:午饭过后,在福州国伟宗亲的带领下,饶氏子孙齐声喊出了“姓饶真好”的口号)
晚上19点开始,按照习俗,请当地戏班子在戏台上演抚州地方戏,中间间隔燃放烟花。除了按人均收取的修谱份子钱,还有热心的年轻人赞助演戏活动,下饶坊连演了3晚戏,吸引了附近中老年戏剧爱好者。
据下饶坊老谱记载,明代中叶年间,下饶坊饶氏始祖长四公由港南迁居抚城饶家桥后村,见其山水秀丽开基创业,子孙卜居于此,是为饶家桥之始祖,至今已500多年,开枝散叶已几千人,后代遍布全国各地。
期间,国平、早祥宗亲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下饶坊附近的孝义桥、孝义寺和孝义亭,孝义桥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段非常动人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二十四孝图》中,有一幅“王祥卧冰”,这个典故说的是在1000多年前的晋代有个名叫王祥的青年,就生活在孝义桥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古今流传的“卧冰求鲤”的民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为了纪念这名孝子,古时民间曾为他塑造了石像,树立了纪念碑,修建了纪念亭。

(图七: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义桥)

(图八:单孔麻石古桥,当地人叫驼背子桥国平宗亲告诉我们古代的桥是有生命的,还指着桥上一块条石告诉我们是桥胆,里面可能藏有古代钱币)

(图九:孝义亭过去抚州地区去南昌的必经之路当地乡贤捐资修建供远行的人休憩、遮雨、侯车用)
最后附上孝桥下饶坊老谱上的家规,希望饶氏后人谨记祖先遗训,做个和王祥一样孝顺正直的人。

(图十:饶氏家规)

(图十一:饶氏家规)

(图十二:饶氏家规)
(撰稿/照片:饶幸福)
2015年10月10日晚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