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饶惠元:江西文物考古调查先驱
类型:饶氏风采  发布时间:2016/1/18 8:11:59  点击量:863    
 
饶惠元:江西文物考古调查先驱
来源:南昌日报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入选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消息,让江西考古界为之兴奋不已。近年来,江西考古事业取得了极大的突破。而这些成绩与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几代考古人艰辛的付出,在这群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从业余考古开始,将毕生心血投入江西考古事业,堪称是江西文物考古调查先驱。他的名字叫做饶惠元。

  江西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然而早在1946年,饶惠元就开始了他的业余考古之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江西筑卫城遗址也正是由饶惠元最初发现的。2015年12月4日,是饶惠元108周年诞辰,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位考古先驱的家属,为读者解读这位考古先驱走过的足迹。

  曾在江西业余考古九年

  饶惠元之子饶如琦告诉记者,饶惠元1907年12月4日出生于清江县(现樟树市)芗溪乡水南饶村,年少时喜欢绘画,师范毕业后在小学担任美术教师。1930年,上海新华艺专在江西招生,饶惠元东拼西凑,筹集了学费,终于考进上海新华艺专,入西画系学习水彩画和油画。饶如琦说:“在上海求学期间,父亲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早出晚归背上画箱去写生。他在校期间的作品,常参加习作展览。可以说,在新华艺专的学习为他后来的考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931年9月,饶惠元结束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回到江西,在南昌市私立中学教美术。1935年,饶惠元回到家乡樟树中学,任音乐美术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几度迁徙,他一直坚守教育岗位,和其他教师、学生一起进行抗日宣传,度过了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

  在做美术教师期间,饶惠元坚持学习与美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发展了对中国古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兴趣。他从摹写汉碑开始,也搜集钟鼎文、甲骨文临摹。194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饶惠元结识了收藏者徐敬元。双方在交流时,徐敬元提到樟树境内亲湖乡牛头山上有一古墓,墓砖上似有晋代年号。对此感兴趣的饶惠元随后邀请范醒予、陶博吾,于1946年7月3日一同到牛头山探看古墓。他们发现古墓规模很大,在墓旁边拾到的古砖上记载着“宁康二年九月五日桂氏墓”,从字体上看像晋碑,且宁康为晋孝武帝年号,因此确定为晋砖。随后又发现有初平(汉献帝)年号的墓砖,这立即引起了饶惠元的兴趣,也成为了他从事业余考古的开端。随后,他利用教师有寒暑假的方便,在家乡各处收集相关文史资料,自学考古,并开始在家乡尝试开展田野考古工作。

  据了解,清江县(现樟树市)古称荒芜之地,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历史极少,县志上对其唐以前的历史记载极为鲜见。为了引起社会人士和考古专家的注意,饶惠元就晋古墓的发现写了一篇报道,并连同墓砖拓片寄给上海《申报》,这篇题为“清江牛头山上晋砖发现,字迹朴茂,几与晋帖相仿”的文章发表在1946年10月2 日的《申报》第九版上。在饶惠元的努力下,清江县晋墓的发现还被刊登在一些知名报刊上 ,而这也让江西省通志馆、上海市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叶遐翁、李佩秋等考古学家来函约稿,索要资料、拓片。

  发现筑卫城遗址第一人

  说起江西考古,不能不提闻名世界的筑卫城遗址。筑卫城遗址位于樟树市城区东南9公里的大桥街道办事处洪光塘村大姑山东南土岗上,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上限距今约4500年,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201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吴城遗址(含筑卫城遗址)为江西列入该规划的6处大遗址之一。 江西筑卫城的发现,在江西乃至全国考古事业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而筑卫城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正是饶惠元。

  据饶如琦介绍,1947年10月,饶惠元在樟树东南丘陵地发现一座土城——筑卫城,在那采集到大量的石器和陶片。“为了确认这些物品的功能和年代,父亲托人从外地买回考古书籍进行比对,才知道所发现的石器和陶片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是极其重要的物证。”自此以后,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前提下,饶惠元把整个精力全部投入考古工作。

  樟树市博物馆馆长李昆告诉记者,对于樟树市的考古工作,饶惠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筑卫城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筑卫城遗址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总面积147600平方米。周围土城墙最高的有21.8米,最低的也有10米左右,有6个城门可以进出。整个筑卫城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防卫能力强,充分体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及非凡毅力,它比新疆的楼兰古城、古罗马的庞贝古城更为古老,堪称赣中腹地的一大奇观。该遗址是江南地区印纹陶遗址核心的著名遗址,它的发掘与研究,使吴城遗址商文化的年代得以印证,为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文化全貌 ,确立江西乃至先秦考古学编年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为了搜集更多关于筑卫城遗址的资料,从1947年3月3日至1948年11月19日,饶惠元到现场15 次。他陆续发现了陶片、石斧等古物,并在多处发现古代墓葬及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了大量石器和陶片,并将他的研究重点转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课题上。而饶惠元在大姑山的考古发现,写成《清江出土古物专号》刊登在江西的报刊上,随后又以《赣省清江发现史前古物》、《清江探古墓》、《清江大姑山遗址的发现》等分别刊登于知名报刊上。

  除了继续在筑卫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外,饶惠元又陆续发现几处遗址。他把自己发现遗址、 古墓,考查、挖掘的过程写成通讯发表于江西、上海、南京的报刊上,引来众多关注,揭开了江西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为了扩大考古成果,他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收集工作,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受学生喜爱。1948年的盛夏 ,一位学生告诉他在昌赣公路114公里处发现了刻有车马、人物的古墓砖,核实后发现这是汉砖。随后,饶惠元将其印成拓片,寄赠给考古专家鉴定、收藏。郭沫若在收到拓片后,在拓片上写道:“此砖于花纹形式而言,确有汉代风味,大抵东汉末年遗物也……”并将这个拓片寄回,这次的考古交流给了饶惠元很大的鼓励。

  上世纪40年代的江西,特别是县城、乡镇地区仍很封闭,很多人对饶惠元从事考古调查研究很不理解,甚至还有人讥讽他的考古工作,说这些残石破瓦不能吃,不能穿,何必花费时间去搞。又说他一个中学教师,收集这些物品是不务正业。据饶如琦回忆,当时有些人见到他父亲,不再叫他先生、老师,而是叫他“饶古董”。甚至还有人写信上告到当时的教育厅、民政厅等部门。两厅曾经下派调查员,不经过核实就勒令他停止考古活动。饶惠元据理力争,带调查员到遗址现场查看,并介绍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调查人员哑口无言,只得承认他在课余时间,从事业余考古工作是合法的。“父亲常常说,他是一个由学美术而近文史的中学教师,正是出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才走上业余考古的道路。”

  一生心血全部献给江西考古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的业余考古工作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饶如琦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新组建的人民政府就已经把对文化教育的管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保护、各类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南昌专署文教科和清江县政府的负责同志,了解到饶惠元考古爱好,鼓励他继续研究下去,承诺有困难政府会提供支持。“记得当时清江县的章县长还找我父亲谈话,鼓励他写信到北京和郭沫若先生联系,告诉父亲可以把信写到北京市人民政府转交郭沫若先生。”饶如琦谈起那段往事,依然记忆犹新。饶惠元接受了章县长的建议,给郭沫若先生写了信。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了郭沫若先生的回信,信里问了一些问题 ,并要他把发现的详细材料写了寄去。“1950年4月,父亲写了一份报告寄给了郭沫若先生,郭先生又把父亲写的考古报告转交中科院考古所审查。经过审查后,父亲撰写的考古报告交由《科学通报》一卷七期摘要刊出,并由中科院拨款让父亲继续调查古遗址古墓葬。”

  自1950年起,饶惠元通过在考古刊物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梁思永,副所长夏鼐,专家安志敏等建立了通讯联系,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从此走上科学考古的道路。在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等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下,饶惠元把搜集到的三十多处古遗址材料进行整理,写出报告初稿。

  1952年1月,南昌专署文教科调他到南昌新建县(现新建区)调查出土明代墓葬,还对西山万寿宫的考古工作开展调查;4月,他应聘参加了湖北荆江分洪和长沙古墓的发掘;11月,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聘任他为省文管会委员。1955年,饶惠元调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考古学报》、《考古》编辑部编辑组组长。饶如琦介绍, 走上专业考古道路后,饶惠元还参与了营盘里、筑卫城等遗址的挖掘工作。同时,他还整理写成了《江西清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清江遗址的文化分析》、《略谈对于粤赣地区几处新石器遗址的认识》等学术专论。

  在饶如琦的记忆中,“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办公地点在北京东城区东厂胡同,为了上班方便, 便于加班加点,争取到更多的工作时间,他主动把已经分配给我家的有煤气、暖气,只是离办公地点 较远的两居室新楼房让了出去,住进东厂胡同两间旧平房。平房低矮潮湿,冬冷夏热。两张大床、 两张书桌、两组书橱,就把房间占满了。他往往是在我们四姐弟学习结束休息后,才铺开文稿,挑灯工作,直到深夜。父亲批阅文稿的身影,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对他的这段工作,黄水根先生撰写的《饶惠元与筑卫城遗址》文章中写道:“尽管先生在学术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他虚怀若谷,从不自满,总是勤奋工作,努力钻研,成为江西考古界宗师。先生在《考古》编辑部工作期间,审编文稿细致认真,缜密考虑,排版得当,图文并茂,深受读者赞许,为文物工作者作出了榜样。”

  1971年3月,饶惠元回到南昌养病。期间他还抱病参加了樟树、吉安、井冈山等地的文物考古工作。1978年10月,他以古稀之年出席了在庐山召开的“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 其论文《从江西出土几何印纹陶情况谈谈有关问题的看法》,对几何印纹陶的出现,发展演变,名称及从几何形花纹观察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为我国南方考古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直至1983年10月在南昌病逝,他的考古事业才画上了句号。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5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