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太宁义训志士遗风,溯埔邑红色政权之源
饶超然 管庆蓉
笔架峰高,印山渺小,狮扼咽喉。忆茶阳风物,缅怀故旧。清泉鹤唳,夕照星桥,大坝枪声,城隍鼓应,多少英雄硬骨头。换天志,命韩江怒吼,遍地燃烧!
残阳暮霭深秋,三河坝三千忠骨收。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高陂百侯,旗树高丘。北出坪砂,直通闽赣,赤色江天撼五洲。歌红日,照青峰小道,史迹长留。
——饶彰风《沁园春·忆故乡大埔》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情满怀,是老一辈革命家、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饶彰风(茶阳人)所作!该词描绘了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缅怀了大埔人民英勇斗争的峥嵘岁月,热情地讴歌了劳动群众和人民军队奋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最重要的是,“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一语点出了大埔红色政权的发源地——太宁。
太宁,位于茶阳镇,大埔最早涌现大批革命志士的红色村庄,最早成立农民协会,组建了大埔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最早发动农民暴动(太宁暴动)并建立大埔工农政权,还是大埔最早出现党组织的村庄之一。大埔红色革命中的多个“最”,都出自太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切都跟太宁饶氏“义训堂”密切相关,渊源极深:“义训堂”的饶龙光、饶炳寰、饶寿田等人领导组织了太宁村早期重大的革命活动,“义训堂”族人播下并点燃了大埔县土地革命的火种——
早期领导:成立农协会,支援北伐军
“太宁公学”、“太宁书报社”、“太宁自治促进会”、“乡民调解委员会”,这些早期的先进组织,都是饶龙光(饶龙昌)、饶伟昌(饶炳寰)、张高友等先进教师,在阅读了饶百我(饶炳寰之父亲)从香港带回来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进步书刊后,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于1923年创办的。这些早期的先进组织,将当地农民紧密团结起来,打击勒索农民的豪绅劣行。
1926年春,深受革命事业的鼓舞,三人又在福兴寺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饶龙光当选为农会主席。这是全县最早的一个乡农民协会,太宁农户几乎都加入了农会,对附城埔北各乡村影响很大。农会成立以后,饶龙光、饶炳寰等领导太宁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的斗争。在太宁农民运动的鼓舞下,百侯中学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揭露区长的劣行,将区长捕押游街示众,极大地振奋了民情。其他各乡村的农民、进步学生也积极响应,掀起了全县农民、学生革命运动的高潮。
9月17日,北伐军进入太宁、长教村后,饶龙光、饶寿田、张高友等人发动了1000多名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干部,组成军需运输队,运送粮食和武器等,支援北伐战争。10月10日,北伐军攻打永定县城时,太宁农军参加出击湖雷、坎市等战斗,获赠北伐军所授的锦旗一面。太宁农军也在此次战斗中得到了锻炼,获得宝贵的战斗经验,为后来太宁暴动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这些早期的进步协会和革命火种,都是由太宁的进步青年播种的,这些星星之火,不断地迸发出光亮,最终和大埔红色力量紧密团结在一起,成为中国革命战场上的燎原之火。这些进步青年,特别是从义训堂走出来的革命分子,终于不断成长成为大埔革命的中坚力量。
诞生核心力量:成立自卫军,两度武装暴动
1926年11月,中共大埔县部委成立后,组织委员饶龙光、赖释然到太宁发动农民运动。经赖、饶及张高友介绍,县教育督学饶炳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回到太宁公学掩护组织农会、农军。饶炳寰又吸收饶寿田、饶福昌入党后,建立党小组,不久扩大为支部,饶炳寰任书记。翌年,张鼎丞在饶龙光、张高友介绍之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太宁支部扩大为附城区委,饶炳寰任书记。
1927年2月,自卫军正式成立,饶炳寰兼任负责人。太宁农民自卫军是大埔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参加了北伐军攻打永定县城的战斗和两次太宁暴动,还得到了朱德“八一”南昌起义军给予枪械和人员方面的支持,队伍在战火中得到锻炼,成为大埔共产党组织武装斗争的核心力量。
6月,大埔县委决定为反抗国民党的大屠杀暴行,发动工农群众举行武装暴动。在罗明等人的帮助下,饶龙光、饶炳寰、张高友把太宁农民自卫军聚集在太宁公学,汇合张鼎丞所率前来支援的永定农军40多人,在其他各乡农民的配合下,由山路攻打县城,占领了伪县政府,成立大埔县政务委员会,饶龙光、李敏丞任副主席。同时成立军事委员会,饶龙光兼任主席。军委下设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饶龙光任团长兼党代表,太宁农军为第一连,饶寿田任连长。此次暴动史称第一次太宁暴动,也称县城暴动。
8月底,大埔县委在桃源乡成立大埔暴动委员会,委员包括饶龙光、饶寿田等20人,统一指挥大埔工农暴动。9月16日,南昌起义军在贺龙率领下由福建永定沿汀江而下进入大埔,先头部队于石下坝击溃国民党的一个营。中共大埔县部委书记饶龙光等获悉此消息后,即率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第一连再次攻入大埔县城,同时派江弼群等人率农军一部北上石下坝与起义军联系。农军独立团第一连占据县城后,成立大埔县人民革命政府,饶龙光任主席。19日,起义军前敌委员会李立三、彭湃正式委任饶龙光等人为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成员,饶龙光任主席,饶炳寰任秘书。次日,朱德率军入城,看望了在县城担任警戒的太宁农军,还赠送长枪150支,加强了太宁农军的装备和战斗力。这就是有名的第二次太宁暴动,也叫茶阳暴动。
坐镇“义训堂”:临时机关,运筹帷幄
1927年10月初,三河坝战役失利后,大埔县机关及太宁农军从县城撤回太宁。县委成立以后因形势逐渐紧张,县委机关曾搬到太宁饶屋书斋下,后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大埔县城白色恐怖很严重,县委机关为了安全和便于领导农民武装斗争又转移到太宁上店饶屋“义训堂”。
当时,“义训堂”与其右后方的福兴寺,还有其左后方的太宁公学三地作为主要的战斗基地。三地以“义训堂”为中心,呈掎角之势,互为呼应,且“义训堂”是上述革命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饶龙光(县委书记、农军独立团团长)、饶炳寰(县委委员、附城区委书记)、饶寿田(暴动委员会委员、农军独立团第一连连长)的住居,“义训堂”成为理所当然的指挥部。当时党的县委组成成员不多,而其中的三个党政军核心成员就来自“义训堂”。
从最早成立农会、最早建立农民武装,到最早发动武装暴动建立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太宁早期重大革命活动就如大埔革命的星星之火,不断以燎原之势影响着整个大埔,建立起著名革命苏区的红色政权,正所谓“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而“义训堂”的饶龙光、饶福昌、饶炳亨等革命志士,正是点燃革命星星之火的积极分子,所以说太宁革命的发源在“义训堂”。
战争的硝烟已经淡去,英雄的光辉仍需铭记。如方方同志致大埔县太宁、恋墩支部的亲笔信中所说:“太宁红旗永不倒,党和人民的英勇斗争史很值得纪念教育后一代”。太宁人民为了工农民众的解放事业,不怕艰难险阻,抛头颅、洒热血,长期坚持革命武装斗争,表现出无比高贵的革命品德。太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事迹是永存的,是值得今人纪念的!
(注:文中史实引自《中共大埔党史》、《饶龙光烈士传略》、《心花一束祭张老》、《闽粤边红旗不倒的村庄——太宁》)
201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