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饶氏宗族的渊源和命运的思考
类型:追根溯源  发布时间:2016/5/24 15:13:23  点击量:2224    
 

(原载:《中华饶氏》2016年第一期) 

饶氏宗族的渊源和命运的思考


湖北武汉/饶小琴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民族融合频繁的国家,所以家族、氏族、民族的问题沉重而又复杂。但是我们有理由深信“越是小姓越单纯,越是大姓越复杂”。纵观历史,饶姓是一个历史悠久,高贵,而又单一的小姓,真可谓是“天下饶氏一家亲,越看历史越同情”。为此,我今天要说的话题有三个,一是古代宗族的演变规律与过程;二是饶氏宗族名人的经验与教训;三是饶氏宗亲的生存与发展命运。

一、古代宗族的演变规律与过程
    以唐朝为界,以前只有贵族才有真正的族谱和姓氏,一般的平民是没有的。因为家谱,族谱最初制定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作为选官用人的重要依据。在远古时期姓源于母亲,同血缘则同姓,而到了父系氏族时期以父为氏,同血缘则同氏,氏最初隶属于姓。同姓不婚是生理科学的要求,也是社会管理的需要。而后来随着父亲主导地位上升,姓的分支也改为氏,这样氏族就分化成小家庭和小家族了。在夏商周时期也还是贵族才有姓氏,跟随的平民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所以也只有贵族才有分封领地的资格。因此我们的祖先孔京也才有资格分封到蓟(河北)这个地方,后来的尧理也才有资格分封到山西平阳。古代的分封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一直都规定,只有先代贵族的后裔、当代的功臣、在世的王族这三种人,才有资格分封。而族谱又是礼的一种延伸与保障,“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正是这一以出身为定位,为界限的政治规定的真是写照。
    最早的,可见的,可考证的家谱是甲骨文中编号为1506的三片甲骨的记载。殷商时期家族世系还被刻在金属武器上面,一脉相承,世代相传。后来又有汉代的石刻碑文,再后来又有官府管理之外,一部分交给寺庙管理的敦煌石窟中的残页。家谱真正开始走向平民,走向社会的是在宋朝时期,而具体完善的则是在明清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只有几个姓,夏商周时期也只有五十个左右,而且是姓与氏双轨式并存。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分封制度的需要,谱牒制度也开始形成,在嫡长子继承大宗,次子分封为小宗的情况下,以封地之名为姓氏的惯例便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姓氏体系开始瓦解,有战功有土地的平民百姓开始增多。此时的姓氏称呼主要出自国名,谥号,爵位,官名,地名,职业等六种来源。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是这些新贵族,是新氏族产生的深刻写照。到了秦汉时期女人称姓,男人称氏的旧规(姓别婚姻,氏明贵贱)也开始瓦解了。变为姓氏合一,功用相通。而过去姓作为血缘传承的谱系,氏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也随之瓦解了。这主要因为是秦汉时期为了防止旧贵族的政治复辟,而不断扩展新姓的政治措施导致的。此外长期的战争也使因军功而获得封赏土地和姓氏的人越来越多,以前以出身为姓的现象现在改为以封赏的食邑为姓,也就是以土地的地名为姓的现象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姓氏任然是很严肃很稳定的,人可以改名但不可改性。汉朝的编户制度对全国的居民实行户口登记,它包括住地,籍贯,姓氏,出身,职业等等,这种便于社会管理和征收赋税的措施也强化了姓氏关系。而农耕文明下的定居生活也有利于姓氏制度的稳定和统一。在血统论之下历代皇朝都建立了图谱局,贵族都由专门的郎中吏掌管。汉朝还进一步实行避讳制度,这对皇族和贵族更加严格。一是为了显示尊贵,在建筑上都以门当和户对两种东西来显示;二是为了防止外戚夺权;三是在用人选官上也要正本清源。所以我们的祖先饶濙在汉宣帝时期便被要求回避尧帝的尧字,并被指出尧濙乃上古五帝唐尧的嫡系后代,更要避讳。汉宣帝便指定在尧字的左边加上一个食字,意思是得衣食封赏缘于祖宗之故,因此成为饶姓。他身为京兆尉,后来又升为太傅的资格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唐朝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中表述,汉楚之际有专门录抄于自古以来的帝王公卿大夫世系,它是先秦文献的宝库之一,称之为世本。汉朝新贵族以郡望(也就是当地郡县中有名的望族的总称)为姓的作法,既继承了先秦“胙土为姓”的惯例,也是氏明贵贱的传承,是区分姓氏等级,门第高低的标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制度上升为政治上的士族制度和门阀制度,士庶之分更加严格,从服饰习惯,礼节风格上都有等级区别。虽然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而有过两次民族大迁徙,我们的祖先也在此时有两次分别从山西迁到江西,但是不管是北方的三长制度,中正制度,还是南方的侨土安置政策,居住单位都是以族姓划分,以家族长为领头人。便于封建统治,便于征收赋税。所以到南方后仍然是集族而居,而不是一盘散沙,分分合合都有联系。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观念,由身份制社会转为公民制社会。此时便出现了官修公谱和民间私修家谱并重的现象,唐太宗根据史书文献的整理,颁布了《世族志》,进一步为各个族姓正本清源。但是对有功劳的将领和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却可以赏赐国姓,即李姓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由此可见,早期的少数民族是没有具体姓氏的,唐朝以前的族谱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它是以政治作用为主,贵族谱系从理论上讲从未间断。
    从宋朝开始,私家修谱日益兴盛,目的也由婚姻取士转为尊祖收族,取士再不问世家,婚姻再不尚阀阅。并且开始编订的《百家姓》,但是仍然要求当朝官员必须以文字的方式表述祖宗本源,以便朝廷进览审查。宋高宗时官吏领头修家谱也要上报一份给朝廷备案,所以我们的祖先,身为翰林院侍讲的饶次守便进表陈述说:“臣系承圣帝,派演孔京,得姓唐尧,授尹京兆,赠太傅于昔,拜大夫于今。”而且宋真宗还专门指派大臣王钧甫根据古代文献去作了考证核实,当证实无误后也并上奏说:“考其伊祖之源流,明厥帝敕,列考之昭穆,无以姓氏中徵而姑息,勿以彝论之纲而乖违,尔之后裔,世代其昌。”因为政府干预修谱不仅只是光宗耀祖,而且在儿女婚姻上,建筑风格上也要体现名门贵族的样版和示范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修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是尊崇人伦,纯洁家族,团结宗亲,教育后代的作用上升加强。因为家族统治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和细胞,所以政府也支持民间修谱,规定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合修。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成立一个临时机构负责,经费实行分摊制,收录散居各地族人的相关资料,分类注册。不交的,未知的往往不录,所以在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漏掉的,失联的肯定存在,他们只能自成体系。犯罪的,行恶的往往被开除出族。私生的,抱养的一般不录入正谱。文字工作一般聘请族内文笔较好的族人担任,修好之后有祭拜仪式和分发仪式。而且要求不外传,以防假冒。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开始交一本给当地图书馆馆藏,这说明其档案意识和开放意识得到提升。
    家谱体例要求:(1)避讳,则取名要避开君主,孔子,父祖之名,采取改字,改音,缺笔,空字的方式代替。(2)内容是简述族姓源流,恩荣名人,人物传记,个人婚姻,经历,子女,妻妾,固定资产,家礼家训,诗文纪念,丧塟地方,祖坟祖屋地形图示等等。(3)结构分为:谱序(有自序与他序),宣扬修谱之功,颂扬祖德,以便教育子孙。敬崇秩序,推崇族内成功人士的智谋。谱序也可称为引•说•铭,文字要求较高,体现族人的品味。题辞:主要是先代皇帝或者名人为本家族所作的点赞。恩荣:是记载本族历朝历代成员的褒奖,敕书,诰命, 碑文,匾额等等。凡例:是介绍本谱的体例,范围,分类的理由,标准与行文要求等等。图表:是祖庙,祖坟,祠堂,水源,住宅,山林土地四至等等。节孝:是介绍节妇孝子的事迹。像赞;是本族显达之人的仪容画像。考疑:是世表世系,根图(以五代为一表),考证相互关系。世系:是记录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丧葬简历,包括父名,排行,字辈,生卒年月;官职,功名,德行,葬地,妻妾,子女等等。派语:是族人的排行字语,一代一字作为一辈。传记:是家族特殊事迹,丰功伟绩,名可行世,后人的追述。宗规家训;祠堂祠产;志记:专门数据的汇集分布;杂记:官司纠纷悬案;文献;修谱组织:领衔,捐献,经费;五服图案;余庆留录;领谱字号等栏目。

二、饶氏宗族名人的经验教训
    子不教,父之过。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子女后人的教育,这不仅是关系到他们生存的能力,也关系到他们生活的质量,还关系到他们事业的兴衰,幸福指数与人际关系的好坏。为什么有官不过二代,富不过二代的说法,实际上这也从侧门反映了教育的缺失。我们要把对子女后人的技术教育,生活教育,做人教育看成是一项必要的,长期的精神和物质投资,它的回报是隐形的,长期的,良性的。输血不如造血,授人以道为上策,授人以技为中策,授人以物为下策。我们的祖宗尧帝就有过这种体会,原来尧帝有个儿子叫丹朱,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聚朋斗狠,常惹祸端。尧帝先教其打猎他不喜欢,后又教他捕鱼他不专心,最后教他研究军事布阵,并发明了一种石子棋让他操练,结果他不仅改掉了恶习,而且还养成了做事专心致志的作风。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尧帝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傲。明训以德,以亲九族,授农时,测四季。立谏之鼓,置诽谤之木,保持清明,开帝王禅让之先河。”由此可见,尧帝以身作则,时刻警示自己,率先垂范,亲历农作,融家国情怀于一身,拥德技才能于一身,心能宽宏大量,德能慷慨让贤。
    宋朝时的一代诗僧,又称为倚松老人饶节。陆游称他的诗是淳真朴实,恰如其人,堪称诗僧第一。他早年志向远大,曾广泛游学于鄂豫皖地区。后来做官,并且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是在引荐苏轼的问题上,与他的上司曾布意见不合,一气之下,弃官为民,并且削发为僧,从入世到出世仅仅在一念之间。但这种自暴自弃,情绪冲动,意气用事,并未使他得到解脱。反而使他后来更加痛苦,经常纵酒到烂醉,浩歌恸哭。先后到杭州灵隐寺,襄阳天宁寺任主持。他曾自嘲:“闲携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可以说死读书成就了他也伤害了他。由此我们要教育后人,在中国做人比读书更重要,古书往往具有两面性,它所树立的文人性格不符合残酷的社会现实。从他的诗作《眠石》中也可以看到挫折之后本应该重新振作起来,易地而谋,再图发奋。因为天地这么广大,但他却走向自我封闭,抱一种任性而赌气的心态。他在诗中写道:“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挽石枕头眼落叶,更无梦魂到人间。”由此可见,他那种自我麻醉麻木的思想,只想远离尘世超脱自己的狭隘情怀。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饶鲁,人称双峰先生。他师承朱熹,但对理学又有创新。他开朋来馆,聚众讲学,曾经主持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才华横溢。但是他却选择了以经书为师,抛弃科举做官的人生道路。在思想上他认为中庸的中是求和,但不是一边倒地同化,而是转化。中庸又应该以道和诚为主体,做人要有涵养,学习要以思辩为先。由此可见,他在做人的问题上是有研究的,比饶节要强。他的诗歌《琵琶州》收入东边地区的中学语文教材,其中写道:“浔阳江上谱无传,化作沙汀越水边,一段遗音人不识,夜深幽咽下滩泉。”由此可见他拥有满腹诗书,却又被埋没一方的感叹。
    新四军政委、华东和上海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饶漱石,是当时中共党内唯一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干部,也是当时中共党内唯一精通英语和俄语的高级干部。其卓越的才华和远见的卓识直到现在才感觉得出来,他在上海的政治措施直到现在还能管用。他出身富裕的家庭,但一生都简朴,夏天冬天都只有两套衣服换洗,即使来客但菜肴也从来不超过三个,几乎没有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也没有什么社会交往活动。清正廉洁得在被打倒时,最珍贵的就是一箱书籍,身边的工作人员很难沾光。在主持上海的土改和镇反运动时,他因地制宜,顶住中央的压力,对有能力有贡献的资本家比较宽容,把他们当成人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滥杀无辜,这一点在当时的国外都得到肯定。他第一个提出解决农民富裕的问题是技术扶贫,大力发展农商工业,以市场和技术求生存。他也是一个工作狂人,性格严肃,办事认真,少语,不愿去建立人际关系,原则性强,作风过硬。可是这些在今天被称为干部应有的作风和党员应有的党性,在当时却显得有一点另类,被称为不识世故,不够圆滑,不会做人。在工作中又没有处理好和安子文、陈毅、刘少奇的关系。他对突然调入北京也不满,而别人可能求之不得,他和毛主席是邻居,而别人正好可以来拉关系。而他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会读书,但是他却不会做人不会生活,容易情绪化,缺乏换位思考。当他闹情绪时,突然半夜去找毛主席诉苦,并且长达三个小时之久,这在生活上可以说是犯了大忌,有一点不近人性。实际上他完全可以白天去诉苦,而且可以用书写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表达。邓小平就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在江西被改造的时侯给毛主席写信就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因为这对你个人而言是大事,可是对领导而言,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他不是败于能力水平,而是缺乏对人性的研究。当同样和他一起调入北京的东北第一书记高岗也是牢骚满腹的时侯,并且他们都认为是被别人架空了的意见相近时,便很容易被划为一类,最终都被打倒了,都划为反党集团。而由华南调来的叶剑英同样也有过不满,但是他却能先忍着,落得清闲。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到北京当副职肯定没有在地方当正职好,但是这是中央集权和防止分裂的政治需要。明朝有一个总是打不倒的官,退休以后,许多官员上门取经,他就回答六个字的秘诀:“少说话,多磕头”。当代人在总结李先念同志不倒的为官秘诀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总是能化险为夷的诀窍时,认为他总是不左不右,站在中间。不急于表态,不急于说话,除非十拿九稳,大势所趋才量出观点。由此可见,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成熟,不仅仅是当官的技巧,而是性格在决定命运,是灵活在保护命运。

三、饶氏宗亲生存与发展的命运 
    横看全国饶氏宗亲的现状,大多数还生活在贫困线上下,有的居住在偏远的乡村自给自足,为了温饱而奔波。没有什么“大树”可以依靠,没有什么技能可以谋生,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趁坐。而我们今天能组织起来相聚一堂,共谋发展大计,交流生存技巧,这就是一大进步。说实话,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稳定、祥和、宽松、温饱。时不待我,我们要反思、总结、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要让饶氏宗亲的青年男女都学一门技术,学一种手艺,变靠力气吃饭为靠技术吃饭。积金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为子女存很多钱财最终会害了他们,不如去为他们制造一个发展的平台。应该用技术来教育和拯救年轻一代,开办各种技术学校,饶氏师傅敞开来收饶氏的徒弟。为饶氏的家族企业定期定向培养技术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成效。在西方,家族企业、股份企业最兴旺,而在苏联国有企业、公有企业最腐败,因为心情和目的不一样。有一技之长就有了谋生的手段,饶氏企业家如果也担负起宗亲会的职责,就是一种双赢,让我们信息共享、责任共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谋的出谋,有技术的出技术,共创美好的明天。
    要告诫老一辈的饶氏宗亲,再不能抱着贫穷贫农光荣、富农可悲、等着共产的老观念了,要发奋图强,不能等靠要。我的老家江夏南硚饶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山有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均拥有山林耕地上百亩,可是仍然还有许多人在贫困中徘徊。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各家只顾各家,等于一盘散沙,子女去忙爬鱼摸虾,却不去搞规模化水产养殖。单干几亩地,却又种的是几代人的老作物和轻视管理的懒庄稼。一谈起割资本主义尾巴就兴奋,所以都不愿意去学技术闯天下。有些人一谈就怀念人民公社的大锅饭,文化大革命的斗私批修,希望再来一次划分阶级,重新搞统一分配。上千亩土地被县林场占去了不敢吭气,窝内斗却勇敢,安葬祖宗的石头山让别人开采石料,而自己只甘心去分一点利润。现在是谁狠谁就占山为王,既不愿引进来,又不愿走出去。合作不干,拆台当先,六十年以来都缺乏一个公道的、正义的教育和领导,但是搞阶级斗争的经验却在全区领跑。
    可喜的是全国各地的饶氏宗亲会已经纷纷建立,有了一个好好交流的平台。但是怎样来引导宗亲发家致富还任重而道远,在组织上我认为会长应该由饶氏企业家分期轮流担任,常务执行会长专职化,名誉会长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具有象征性。副会长可以由饶氏企业家和地方宗族中有名望威望的领导担任,秘书长直接分期有偿聘任。运行的经费要依托一个合资的单独的企业利润,或者一个公共基金。饶氏企业家相互之间信息共享,股份参与,联合培养,技术援助,去大力发展饶氏宗亲的经济和文化。因地制宜地去开拓第三产业,农副特产,休闲旅游,生态养殖,农家乐社,技术学校,走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发展道路。实现饶氏宗亲技术就业,技术脱贫。要充分挖掘各地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全国饶氏这张关系信息网,马上建立饶氏企业家和企业名录,饶氏专业技术人才名录,各地特色旅游资源产品名录,饶氏能工巧匠名录,饶氏官员学者名录,饶氏艺术人才名录,就像人口普查一样,先了解家底,后盘活存量。以便创办一个可以依托的经济文化实体,引领宗亲共同富裕。只有经常会面,经常研究,经常反思,经常学习,经常合作,经常交流,就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要将《中华饶氏》这本杂志办成在经费上能自给自足的,家家愿意订阅收藏的信息文化宝库,技术传播的窗口,招工用人的平台,宗亲活动的园地,做人和生活的教本,产品介绍的渠道,出谋献策的地方。
    饶姓大村大湾每年寒暑假,都应请本地有名望的宗亲或者外地有名的宗亲,来为宗族内部的孩子讲做人课、生活课、技术课,或者办短期培训班,不会再学。从而提高宗亲子弟姊妹的谋生手段和社会地位,让技术帮助我们脱贫,让饶氏每一个宗亲子女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世世代代良性循环。
   
(本文为作者在第四届中华饶氏经济文化研讨会文化论坛主讲稿)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5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孝感饶氏宗亲联谊会举办捐资…   9.3
快讯二:长汀饶氏举行济宇公…   8.31
快讯一:福建汀州饶氏济宇公…   8.31
介冈地名浅析   8.6
阜阳市三院开展追思饶玉玲同…   4.7
牢记先辈初心 传承红岩精神   4.7
南雄市珠玑巷平阳联谊会召开…   4.6
庆祝国庆   10.1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