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家谱考证立论的写作
类型:饶氏文化  发布时间:2016/5/25 9:12:10  点击量:695    
 

 家谱考证立论的写作

赤壁上官人庄饶有武撰

    一、什么是立论
    在家谱研究中,写立论文章是不可少的。什么是立论呢?
    立论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证明你自己新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或证明前人已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家谱考证中,后者用得比较多。与立论类似的有驳论,驳论是论证别人的论点是错误的,批驳别人的论点有时是为了确立自己的、与之相反的或不同的论点。驳论不是不服,不是抬杠,必须用确凿有力的论据驳倒对方的论点。
    家谱考证中,往往立论和驳论同时使用。有时有破有立,即批驳他人的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破而不立,只是批驳他人观点,而不提出新的观点。
    如《中华饶氏》总第五十期佐奇先生所撰《饶竦、饶鲁是两位先祖》一文中有立有驳,且是先立后驳。先引用大量的证据证明饶竦、饶鲁是两位不同的先祖,再批驳饶竦、饶鲁是同一人的错误论点。先立后驳,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了脚根,再批驳他人的论点则有顺理成章之效。若先驳后立,则有水到渠成之功。选用哪种方法要看具体情况。如我写的《蒲圻饶氏来自何方》一文,是先驳后立。先将我谱上有关祖籍地的种种说法逐一排除,再列举种种论据证明我的论点“派出修水”是正确的。
    二、立论三要素
    一篇立论文章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的。
    1.论点:是通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论点也叫论题,或叫要证明其正确性的观点。
    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命题,论点就是一个命题。正确的判断叫真命题,错误的判断叫假命题。如“和尚是光头”是真命题,而“光头是和尚”则是假命题。既然命题有真有假,所以就需要证明。如“饶本尧后”就是一个命题,通俗说法叫做一个判断。
    如果你要写一篇文章,说明现在的饶姓是尧帝的后代,那么“饶本尧后”就是一个论点,或者叫论题。这个判断是前人提出来的,我们再进行论证,是为了探索其真实性,通过论证,使大家确信我们的确是尧帝的后代;或写成驳论,否定这个命题,论证我们不是尧帝的后代。
    再如,“千二公生于1222年”、“元亮公为两浙安抚史”,这些都是论点,分别是对先祖的出生时间或所任官职的判断,是前人提出的,是真是假,需要后人进行论证。
    论点也叫论题,是一个命题,是一个判断句。
   论点要鲜明,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论点可作为文章标题,也可以在文章开头提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目了然,知道你要说什么,迅速进入你的论证思路;也可在文章结尾提出,或在文章中间提出。如《饶竦、饶鲁是两位先祖》,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是论点作为文章标题的例子。
    又如,《中华饶氏》总第49集载宝忠先生的《早期大埔县人文历史与茶阳饶氏渊源初探》,这也是一篇立论,“探”是探索的意思,探索后总要得出一点名堂来,不能白探,探索出来的结论就是论点。这篇文章先列举“明清时期饶氏祠堂对乡民进行教化的作用”,以及“饶氏在科举中取得功名对乡民的激励作用”这两个事实论据,随后得出“早期饶氏士大夫对大埔人文历史进程有积极的影响”这一论点。论点在文后出现,与标题是相适应的。既然是“探”,则应陈述事实后再得出论点。要是文章一开始就拿出论点就不是探了。文章最后的一个设问句“是不是茶阳饶氏人文历史还在起教化作用呢?”其实这也是一个论点,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提出这个问句前,已经用“父子进士牌坊仍然矗立”和“海内外游人慕名瞻仰”来对这个论点进行了论证。答在前,问在后,很有艺术性。
    2.论据:用来确定论点真实性的判断,是使论点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说通俗一点,论据就是证据,是支持论点成立的证据。“铁证如山” 就是说证据确凿,象山一样不能动摇。论据是进行论证必需的材料。
    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直接现实,“事实胜于雄辩”,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件,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作为论据的判断中,绝对不许出现“可能”、“大约”、“也许”、“好像”、“估计”这些模棱两可的不确定词语,这样的判断作为论据,是用豆腐建房,不攻自破。如“三沙可能是鲤鱼洲饶氏”是不能作为论据的。
    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是还没被证实真实性的判断,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如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说简单一点,要证明你的论点成立,要用到论据A,而A未被证实过,得先用B来证实A的真实性,但B也没被证实过,得用C来证实B的真实性,等等。……C→B→A→论点成立。
    多层论据是相连的,如锁链一样,环环相扣,中间断了一节,则证据链就断了,论证就失效了。
    如陈景润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2时,先创造并证明了一条从未有过的定理,被称为“陈氏大定理”,再用这条定理作为论据来证明1+2。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若要论证“某先祖生于某年”、“饶本尧后,益食为饶”、“元亮公为两淅安抚史”这样的有关姓源、得姓、始祖年代、始祖官职等命题,论据必须来自家谱以外,家谱上的判断是不能作为论据的,自己证明自己是没有用的。如两人打架,各说各有理,警察处理时要找来不相干的第三者作为证人,综合三人的证词才能作出判断。要是家谱上说什么就是什么,那就不需要考证了。家谱上只有通过验证了的判断,或陈述的客观事实,才能作为论据。家谱可能造假,但家谱以外的古籍不是饶姓人写的,外姓人没有义务,没有动机,也没有必要在几百年前就有预见来为你造假。
    我当年在考证我们的始迁祖千二公的年代时,除了家谱上说的生于1222年外,找不到其他任何论据,正面的反面的都找不到。因为千二公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可能载入史册,哪儿找得到他的资料呢?后来找到了第七世伯玉公的有关资料,一个是《苏州卫选簿》上有关伯玉公的岳父的年代,用他岳父的年代来推算伯玉公夫人的年代,再用他夫人的年代来推算伯玉公的年代,这是第一个证据;又在《蒲圻县志》上找到伯玉为“宣德元年岁进士”,据此确立伯玉公的年代,这是第二个证据。两个证据都指向同一个年代,才确立伯玉公的年代。幸好伯玉公和他的岳父都是官宦,史籍上有记载,不然就是一个无头案,无法考证。确立了伯玉公的年代后,再逐步向上推算,证实其父亲、祖父,一直到千二公,这六代人的出生时间,都符合人类繁衍规律,从而确立千二公的年代。此论证第一个论据,就用到了多层论据。使用多层论据论证是复杂的论证。
    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论题,论据一般有多个。论据越多越好,只有一个论据叫做孤证。有孤证总比没证据好。家谱考证中有时连孤证也找不到,所以说家谱考证是非常艰难的,有的判断甚至是无法考证的。
    论据必须真实可靠,并且与论点要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者说,是用论据进行逻辑推理,得出论点的过程。论证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是对论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确定论点的正确性。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一个论证可以是多层次的,各层次间是平行的关系,同时指向同一个目标—--论点。
    论证方式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例如,我们若要论证“天才出自勤奋”,则可列举古今中外成名者个例,来进行论证。
    再如,《中华饶氏》总第47集《卷首》中,以秦穆公“赐酒赦免偷马人”的故事,来论证“以德报怨终受益”的论点。(文中一词用反了)这也是举例论证。
    饶小琴先生在《中华饶氏》总第51集《古代姓氏与宗族文化》一文中,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充分挖掘宗谱中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②道理论证——也叫引用论证。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来证明论点。是引经据典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可以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也可以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还可以用民间谚语俗语作为论据, 民谚俗语充满了真知灼见,揭示客观事理,世代相传,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认可。
例如:梁光荣在《试论孟涓公的〈隋唐五代梁氏族谱序〉》一文中说“据考证,东原梁氏和晋江梁氏之先祖分别是44世毗公的幼子玄粟(生于584年)和长子玄侃(生于556年)。俗话说‘长房出免辈’、‘长房的孙子末房的爷’, 所以,仅从不同支脉的两人辈分,是不能准确判断两人年龄差异的”。 “长房出勉辈”、“长房的孙子末房的爷” ,意思是同时代长房的辈分较低,幺房的辈分较高。这里用这两句俗语,来作为“辈分不能确定年龄” 的论据,说明了辈分高的不见得年纪大,辈分低的不见得年纪小。
    ③对比论证——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例如,《宽容是美德》一文,由“ 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引出话题,再以李世民不计旧恶、量才重用,秦始皇不计前嫌、广纳贤才的宽容美德从正面论证。然后从反面论证,“慈禧太后与一大臣下棋,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慈禧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宽容是美德这一论点。
    ④比喻论证——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例如,魏徴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以树长、流远,来比喻国安,用固根,浚源,来比喻积德,本体与喻体之间便通过相似点得以关联,形象地论证了论点。
    ⑤归纳论证——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演绎与归纳是相反的,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
    ⑦类比论证——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说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论证,要看我们收集到的论据来确定。论证必须严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有时要用到多层论证。多层论证是从不同的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证。多层论证与多层论据不同。多层论据必须紧密相连,不可脱节,少一节都不行;而多层论证则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可以是毫不相干的,多一层或少一层没有关系。虽说多层论证层次越多越能说明问题,但也不能没完没了,应选取最有说服力的、与论点逻辑联系最紧密的论证。
三、立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1.题目不要过大
    《中华饶氏》曾刊载一篇文章《论族谱与族谱编修的基本格式》,看标题中的“论”字,应该是一篇立论,看标题中的“族谱与族谱编修的基本格式”,应该是一篇说明文,这个标题不伦不类。细看文章内容,第一段是“什么叫家谱”,第二段是“家谱的内容及作用”,第三段是“家谱的历史”,第四段是“家谱的构成”,第五段是“应注意的问题”。没有论点,没有论据,当然就没有论证过程,立论三要素一个也没有,跟立论完全不搭界,只不过是一篇普及家谱常识的小文章,字数不过三千来字,让人觉得头重脚轻,文不对题。要是把题目改为《家谱及其内容》,既确切,又简洁。
    再如《×氏祖源考》,也是一个大题目。要“论”要“考”,没有几千万把字,是展不开的。大题之下,其实难副!
    2.标新立异要谨慎
    人类总是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中前进。家谱研究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广泛阅读,勤于思考,力争在家谱研究中有新的发现,有所突破。但要提出新观点,颠覆古谱中的判断,则一定要慎重,没有充分的论据,不可随意立论。
    例如,有一篇文章,想否定古谱中关于元亮饶氏源流“饶本尧后”的判断,提出新的源流,列举了数个论据来论证他的新论点。除第一个论据与论点有关联外,其他几个论据与论点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是最后一个论据还用了“可能”之类的不确定词语。这样的论证是不会被人接受的,当然不会被认可。
    再说,此类立论,是推翻前人的观点,建立自己的观点,应该有破有立,即先要用驳论的方法否定旧论点“饶本尧后”,再论证新的论点。不破则不立,此文没有驳论,立论也没立起来。大胆探索,精神可嘉,仓促立论,实不可取。
    有些判断在人们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如“饶本尧后,益食为饶”、“发祥平阳,绪衍西江”等。没有充分有力的论据,是难以推翻的。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论据之前,不可急于求成。如果你觉得某个话题有探讨价值,可以写一些猜想或推测方面的文章,阐述你个人的观点,引起大家的注意,吸引大家一起来探讨。想当然的论据、论证只会贻笑大方!我们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3.要注意立论的三要素
    立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缺一不可。必须论点鲜明,论据可靠,论证严密。
    要是从网上搜集一些资料,或是从饶家自家的家谱中摘录一些资料,并未经过验证,七拼八凑,写成一篇文章,有论点,有论据,对论据却无分析,未能建立起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不是什么立论;或材料堆砌,却无明确的观点,也无分析论证,这也不是什么立论,只是一个柴火堆而已。甚至有人将自己的猜测、臆想作为论据,这样的论证只会让人觉得可笑。或所列出的论据与论点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东扯西拉,得不出正确的推理,这样的论证是无效的。
    例如,“光辅公定元亮公为一世祖”,有人将这个判断经常挂在嘴边。元亮公为一世祖真的是光辅公所定吗?有谁考证过这个判断吗?查看光辅公所撰《宗支图序》,根本就找不到“元亮”二字,好不容易在落款“皇宋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吉日”中找到一个“元”字,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一个“亮”字。连名字都没提,何来定他为一世祖?定元亮为一世祖,肯定不是光辅所定,而是后人所定。后人自己想把元亮定为一世祖,这是他自己的需要,于是栽赃于光辅,借光辅之口,来提高这个论断的权威性,从而提高元亮为一世祖的合法性。“光辅公定元亮公为一世祖”是一个虚假论据,用虚假论据来论证,是达不到论证目的的。请查看我写的《古谱序言选注》相关内容。
    4.要认识到考证的艰难性
    家谱考证主要是考证祖源、得姓、远祖世系、始祖、祖籍地等。
    ⑴我们常说“木本水源”,指的是树木的根部及水流的源头,家谱文化中以此来比喻祖宗渊源。如饶姓“源于尹祁氏”、“源于姜姓”、“源于妫姓”、“源于嬛姓”、“源于嬴姓”等等,说的就是饶姓的祖源。“益食为饶”、“因山而饶”,是说明姓氏的来历,还有“以邑为姓”的说法,如饶阳、饶州等带有饶字的地名,因居于斯地而姓饶。这些是姓氏的来历,叫得姓。祖源及得姓一般要追溯到几千年之外,且说法不一,要想厘清是非常艰难的。
    ⑵什么是“远祖世系”呢?没人给远祖世系下过定义,是因为这个定义很难下。我想,既然是“远祖”,顾名思义,应是时间、世次离得较远的祖先。但却不能从时间或世次上加以界定,这是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样,所以只能对这个概念进行灵活性的描述。
    ① 以当地始迁祖为界,始迁祖以前的为远祖世系。
迁到当地后,当族群达到一定规模,世次达到一定的代数,且有一定的年数,这时生存环境也得到稳固,大家才想起来要修谱。这时始迁祖距当时修谱的时间不算太长,基本上是可靠的;迁到当地的世次不是太多,也是比较可靠的。但始祖以前的世系及祖籍地,经几代人的口耳相传后,就不清晰了,不可靠了。所以,以始迁祖为界是有道理的。
    ② 首修后插入的以前的世系为远祖世系。
现在的谱看来非常完善,该有的内容都有。其实,多数家族的首修谱是很简单的,只有迁到当地的世系,甚至连序言都没有,还是手写本。多为关心家族传承者编写,有的是个人行为。在首修时,根据墓碑和经单薄上的记载,或根据家庭的记录,可将世系提前一、两百年。家谱由简单的手写本,到体例健全的谱牒,是各届修谱的先贤不断完善的结果。插入以前没有的先祖的世系,是完善的内容之一。例如,我们赤壁饶氏一修、二修、三修谱上都只有赤壁的世系,是手抄本,四修时才在江西谱上抄录始迁祖以前的世系。
    插入的远祖世系一般是照别处的谱抄的。别处谱上的远祖世系是胡编的,只能叫做“传说世系”或者“传疑世系”。要把前人都搞不清的远祖世系搞清楚,是很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③ 宋朝以前的世系为远祖世系。
    中国修谱,唐朝和唐以前都是官修,为官府所垄断,一直到宋朝时民间才出现私修,这是我们看不到唐朝谱序的原因。唐朝官家编纂的《氏族志》和《姓氏录》,只记载了李氏及其外戚和少数显赫的家族,不足三百姓,大多数姓氏榜上无名。并且是官府文书,民间哪儿看得到呢?况且,武则天在编《姓氏录》时,把以前编的《氏族志》全部收缴焚烧了。再说,我们饶姓在唐朝以至当今,根本不是什么显赫家族,进入《氏族志》和《姓氏录》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即使有少数家族在宋朝开始修谱,也是从头开始,无资料可借鉴。要写宋朝以前的世系是不容易的,不得已只好胡编。将宋朝以前的世系划为远祖世系是根据中国修谱历史而定的。
    总之,远祖世系是时间隔得久,世次比较远,无资料借鉴而编出来的或抄来的、不可靠的世系。要证实这样的世系是真的,比登天还难!要想重新编出正确的远祖世系,就是水中捞月,痴人说梦。
比如,“宋朝祖宗唐朝孙”的世系,能厘清吗?饶廷直、饶鲁错了,换成“饶无影”、“饶无踪”行吗?饶廷直、饶鲁是胡编的,饶无影、饶无踪就不是胡编吗?
    ⑶十个始祖九个官,是真的吗?要想证实吧,找不到证据;要想否定吧,倒是很容易,史籍、方志上一查就知道真假了,但却不甘心,也舍不得,毕竟始祖是官宦,管他真假,大家脸上都有光彩。再说否定先祖的官职,有谁敢呢?不是大学者、权威,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能提出质疑的就算不错了。崇阳饶浩良和汀州饶新南都对他们当地的始祖所任官职进行过考查,说明他们有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英雄。对于先祖头上戴的莫须有的乌纱帽,就如“皇帝的新装”,谁也不敢说皇帝是光身子。乌纱帽的真伪,有人不愿说,有人不敢说,更多的是不知道。比如“元亮公为两浙安抚史”,有谁能证实,有谁敢否定?证实不能,否定不敢,进退维谷,是十分艰难的。
对于古谱的考证,可能会欲干不能,欲罢不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考证的艰难性。
    5.要学习立论的基本方法
    家谱研究者有的没有受过写作的专业训练,或在学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虽说有一定的文化,却没有写作的基础知识和逻辑知识,学习一些立论的写作方法和基本的逻辑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中华饶氏》刊载的一篇立论,论证时用了三段论推理,因为省略了的大前提是错误的,推出的结论当然对不了。这是因为缺乏逻辑知识。
    翻看家谱论证文章,发现用虚假论据,或用未经证实的判断来作为论据的,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我也一样,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就用上了。我看过一篇硕士论文,就是以家谱论家谱,用了不少的虚假论据或未经考证的判断。有导师指导、把关的硕士论文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般人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值得我们以后共同注意的问题。
    四、立论习作举例
    家谱需要考证
    (注:这是用论点作标题)
    网络上流传一句名言:“摄影师可以说他的镜头是真实的,但没人敢说他的家谱是真实的”。饶旭华先生在《中华饶氏》总第54集《借鉴 扬弃 整合 丰富》一文中说:“族谱中的谬误也是普遍性的,并非个例”;饶新南先生在《中华饶氏》总第41集《饶氏汀州公考略》一文中说:“对于任何古谱,我们都得十分慎重,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复考证,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以讹传讹,更不能盲目地迷信”。这些论断都是正确的,是阅读过大量谱牒文献和对古谱有过深入研究,才得出的正确判断。各姓家谱中的远祖世系基本上是胡编,得姓基本上是胡扯,始祖基本上是胡吹。家谱中的错误并非一家一姓,各姓都是一样。通过家谱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观点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为家谱普遍存在错误,所以需要考证。
    (注:以上是第一层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他人言论作为论据,说明家谱有错,需要考证)
    有的人能看出自己的家谱有错,有的人看不出自己家谱的错误。更有些人以正宗自居,认为只有自家的谱才是正确的,与之不同的谱全是错误的。要是某历史名人在他家的谱中有,在别人的谱中也有,他说是别人抄袭他家的。甚至有人要求编修通谱时废除其他不同的世系,按他家的世系编排。有些人要是看到与他的家谱不同的说法,就暴跳如雷,横加指责。你要是说他家的谱是假的,他会跟你翻脸。你要是怀疑某一李姓人不是李世民的后代,或某一刘姓人不是刘邦的后代,他会跟你拼命。
    (注:上段文字指出有人对家谱错误认识不足,是一段过渡语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面的第二层论证)
    其实远祖世系几乎没有真的。不光饶姓是这样,其他各姓也都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注:“远祖世系是假的”是第二层论证中的第一层论据,因为远祖世系是假的,所以家谱需要考证。下面使用第二层论据先来论证第一层论据“远祖世系是假的”,第二层论据有五个论据,第一至第四个论据是事实论据,第五个论据是道理论据)
    ①在《饶氏网》上看到一篇清朝嘉庆十六年写的序文,云“唐之季世,士大夫不知讲而谱牒大废,继以五代之扰攘,安在而不残篇断简也。宋代诸先儒始讲明之谱系,复兴于世”,这段话的意思是:过去做官要看出身,因此家谱很重要。到唐朝末期大兴科举后,不讲出身,不靠门第,只要考得上就可以做官,所以家谱不被人们重视,因而逐渐衰落。又经过唐朝以后“五代”战乱纷杂的年代,家谱哪里还有完整留下来的呢?到了宋代,先世儒者才讲明世系,使家谱再次兴起。简单地讲,这段话的意思是:没有老谱,到宋朝才重新编写世系,流传于世。这段叙述与中国修谱的历史是基本相符合的。是不是宋朝编写出世系姑且不管(恐怕不是),宋朝人写唐朝的世系,事隔几百年,讲得清说得明吗?这样的世系靠谱吗?
    ②又有一篇清嘉庆庚午年写的《宗支图序》云:“先世谱系经兵戈扰攘 水火之不测,编残简脱 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邀同族祖风鸣偕往外地抄录世次”。意思是:老谱没有了,世次是从外地抄录而来的。修谱时因缺少先世资料,无法做到水有源树有根,不得不到外地抄录世次,饥不择食抄录来的世次能保证其真实性吗?更有甚者,有的家族的世系是谱匠提供的,谱匠把为别的支系用过的版本移花接木,安插在不知远祖世系的家族上,既解决了世系的问题,又免了排版之累,一举两得。这样的世系无真实性可谈。
    “……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意思是:原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是各修各的谱,没有统一的世系,后来才统一的。什么时候统一的呢?民间修谱始于宋,盛于清,廿一世纪初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现在很难看到宋朝的谱序,就是有宋朝的序也未必是真的,明朝的也不多见,见得多的是清朝和民国,唐朝的一篇也没见过。我阅读过的大量谱牒文献,包括外姓的,从这些谱牒文献来看,统一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康乾盛世”。此序落款“皇清嘉庆庚午”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解。古人云“盛世修谱”,康乾时期百余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猛增,给修谱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仓廪实 而知礼节,物质文明促进了精神文明,尊祖敬宗、编修家谱之风应运而生。而众多家族没有家谱,或旧谱已毁,事隔几百年或几千年的世系,神仙也无法弄清楚,无从编写。但修谱讲究穷其源、溯其根,否则就不会被认可。不得已只得乱接世系,假的总比没有强,反正也没人知道。清朝人写唐朝人、宋朝人,甚至远古的世系,你难道认为是真的吗?
    ③道光二十七年写的湖南宁乡饶氏谱《序》中说:“近世之修谱者则有异,或以族小而通谱于大家,或以贪贿 收异姓以乱宗者,或因优免 而假托于圣贤之后,或以微贱 冒称富贵之裔,是皆舍其祖 而祖人之祖。”意思是说,近来修谱的方法有些不正确,或将小家族合并于大家族,或将外姓纳于本族使血统不纯,或冒称圣贤的后代,或冒称富贵者的后代,这都是丢掉自己的祖宗,而把别人的祖宗当成自己的祖宗。“以族小而通谱于大家”意思是小支系接入了大支系的世系,被大支系吞并了、收编了。“祖人之祖”意思是把别人的祖宗当成自己的祖宗。 “舍其祖”是因为真不知道祖宗是谁,不得不“祖人之祖”,是无奈之举。本序言说明,在清朝道光以前,错认祖宗、乱接世系的现象早已普遍存在。这是道光年间,当朝人写的谱序,是当时修谱情况的真实反映。撰序者泰来公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小支合于大支,接纳外姓入族,都是为了壮大自己的阵营,冒称名人的后代,先祖非富即贵,都是傍名人、傍大款。难道布衣草根,平头百姓就没有后代吗?远祖世系看起来一脉相承,其实只不过是拟制血亲。“舍其祖 而祖人之祖”的世系是真实的吗?
    以上几篇序文是有文化的人写的,为后世留下了有价值的信息,使后世了解当年修谱的作法与艰难。
    ④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世系,“饶氏先祖流(留)下的珍贵记录”:
卅三世廷直公,字朝弼。幼读诗书,过目能诵,腹蕴经纶志怀匡济。廿八岁仕宋为邓州通判,抚州事,值宋金讲和,割唐、邓二州卑金,金迫而取之。公坚守而待命,义胆忠肝,千秋不朽。公葬于卢溪天鹅抱蛋形。妣孔氏,通经史群称贤德夫人,与夫同葬。生六子:金、玉、满、堂、富、贵。 
    卅五世子仪公,字元礼,祖居临川,九岁能诗,力学不倦,以明行修,赐命于朝,封为大学士,葬临川河塘铺,猛虎跳墙形。妣管氏、池氏,与夫同莹。生二子:仕、象。  
   卅八世鲁公,字伯与,号双峰,幼读诗书,过目不忘,著有《五经讲义》等集,盛行于世。妣冯氏,与夫合葬乌鸦落洋形。生五子:璜、瑞、琦、琢、宾。 
    四十一世元亮公,讳素,字惟寅,行十七,唐天宝时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赐紫金鱼袋,封光禄大夫。先家世平阳,避晋乱迁江西饶州,居鄱阳白干,士处金陵。
    33世廷直、35世子仪、38世饶鲁都是宋朝人,却成了41世唐朝人元亮公的祖宗,让人笑掉了大牙没处找!要说不知子仪、饶鲁的年代还可以原谅,要是不知道廷直的年代就奇怪了。廿八岁“仕宋”为邓州通判,值“宋金讲和”,明明写着“仕宋”、“宋金讲和”,是不认识宋字还是不知仕宋的意思?这样的胡编乱造也太离谱了吧!还称之为“饶氏先祖流下的珍贵记录”,珍贵记录尚且如此,普通的记录就不必说了,还真得了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修谱的先贤是什么文化水平,如此文化水平,能编出靠谱的世系来吗?你要求他有科学态度及学术精神,岂不是 对牛鼓簧!既然把宋朝人用上了,说明这个世系不是宋朝当朝人编的,当朝人应该知道廷直等人,应该是宋朝以后编的。
    中间一个人错了,他以上的和以下的世系如何真得了?例如:廷直的错了,他父亲和他儿子也就错了,他父亲和儿子错了,他祖父和孙子也跟着错了……。有一个人错了,他以上和以下的全错了,从而推翻了整个世系,从上至下全是错的!
    这样连三岁小儿都能识别的错误,有人还为之辩解。编造如此低级的世系不是你的错,为如此低级错误辩解就是你的错了!
    如此“关公战秦琼”的世系是真实的吗?“宋朝祖宗唐朝孙”可靠吗?
    ⑤极少数家族有宋朝的谱,少数家族有明朝的谱,大多数家族是清朝首修谱,还有少数家族是民国才开始修谱,甚至有的是前几年才有首修谱,更有甚者,有的家族至今还没有谱,不知首修谱何日得见。在没有老谱的情况下修谱,还要讲究有根有源,似乎一直追溯到黄帝还不算完,巴不得追溯到先祖是哪一只猿猴才是谱。事隔几百年、上千年,甚至几千年,你能做到真实可靠吗?不知您行不行,我是不行的,要是没有家谱,我祖父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记得三、五代的情况算是不错的了,要记住上百代甚至几百代,就是天方夜谭!只有一个办法,编!造!胡编乱造。远祖世系基本上是名人榜,有的两代人隔了一、两百年,有的两代人只隔十来年,甚至宋朝人穿越时空,成了唐朝人的祖宗,唐朝人投胎到宋朝成了宋朝人的子孙。有人先编出来了,其他人就照着抄。正如新南先生所说:“如获至宝,奉若圣旨,全文照抄,甚至连错别字也不更改”。这样胡编乱抄的世系可信吗?
    张爱华在《族谱话语与权力表达》一文中说:“通过本文的解构式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原型不过是由早期修谱人在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偶然性、功利性的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包含有很大虚构成分的世系关系体系,呈现出世系关系具有可拟制性的典型特征”。“世系关系具有可拟制性”,就是早期修谱人胡编乱造,编造出“有很大虚构成分的世系关系体系”。
    所以说远祖世系全是假的,全不可取。
    修谱应“重在当代,不究远祖”。要想把远祖搞出一个所以然,就如走进了死胡同,绝不会有出路的!个人之见,勿拍勿喷!
    上面说的是远祖世系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说“我家的谱真实可靠,可信可查”,那是因为没有考证你的家谱,要是有人考证的话,肯定浑身是病,癌症晚期!
    (注:以上是第二层论证,论证了“远祖世系是假的”,下面是第三层论证,论证“得姓和祖源”的错误。本层论证采用的是引用论证,引用了《〈饶次守进谱表〉之疑》作为论据,使文章不致冗长)
    下面再说一说祖源和得姓的问题。
     “饶本尧后,益食为饶”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想过这个判断的真伪呢?虽说这一判断未经论证,但大家却堂而皇之地引用,大量出现在文章中,包括我在内。
    这个命题只见于饶氏家谱,在有关得姓的史籍中找不到,只是一家之说。
    “饶本尧后”这个命题来源是《饶次守进谱表》:“系承黄帝,派衍孔京,得姓原于唐尧”。
    我曾写过一篇驳论《〈饶次守进谱表〉之疑》,载于《中华饶氏》总第48集,推翻了《进谱表》的真实性。该文分两层论证。第一层使用了三个论据,一是建炎三年的政治局势,使宋高宗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有如丧家之犬,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他自顾不暇,无心进谱、考谱。这是一个事实论据,以历史事实为根据。②没有见到其他姓有进谱表加以佐证,唯饶一家。因此宋高宗进谱考谱之事为本族虚构。这是一个道理论据。仅此论据足以推翻《饶次守进谱表》。③宋高宗法统不正,不会发动大家刨根问底,动摇自己的统治。这也是一个道理论据。第二层论证饶节、饶次守为同一人。引用古籍《墨庄漫录》,以史籍作为论据,得出“28世饶次守是虚构人物”的结论,饶次守就是饶节,饶节就是饶次守,26世饶次守没做官,不可能进谱表。因此,28世饶次守进谱表其人、其事、其文都是后人杜撰的。进谱者饶次守为虚构,则《饶次守进谱表》被彻底推翻!《饶次守进谱表》是“饶本尧后”的典籍根据,“饶本尧后”又是汉宣帝“益食为饶”的典籍支持,既然饶次守及其进谱表都是假的,则“饶本尧后,益食为饶”失去了支撑,轰然坍塌了,进而“尧饶一家”这个命题也得到动摇。
    “饶本尧后,益食为饶”能否找到其他证据呢?有待大家的努力。我觉得希望渺茫。
    (注:以上是第三层论证,论证了“饶本尧后,益食为饶”不可靠,从而支持了“家谱需要考证”这一论点。下面是第四层论证,再次引用他人言论来支持“家谱需要考证”这一论点)
    一味相信家谱中的论断,或一味否定家谱中的论断,都是不可取的。家谱中的论断,无论对错,都需要我们辨别,对的要说出对的道理,错的要说出错的原因。
    杜静在《叶氏家谱研究》一文中说:“家谱作为一种家族内部出版的刊物,必然存在一定的纰漏,故我们在利用家谱的时候,一定要把家谱放到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去认识,不能盲目地相信,也不能怀疑一切,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地、正确地使用家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要进行辨别,进行考证。
    (注:以上四层论证,说明了家谱中存在错误,文章最后得出“家谱需要考证”的结论,与文章标题前后呼应)
综上所述,家谱是需要考证的。
    本还可以写出第五层论证:“始祖是胡吹的”,来说明家谱需要考证。始祖大多是当官的,胆子小一点的、谦虚一点的则说“宦游某地”,你认为是来此地当官可以,你认为是来此地寻官的也可以,总是要与官沾一点边,少有人说始祖是一根扁担两只箩筐逃荒讨米来的。有人抱着一本假谱,看到声名显赫的先祖,沾沾自喜,津津乐道,但没想过是真是假。要论证“始祖是胡吹的”则要牵涉到具体的人和地,采用举例论证,有名有姓,不然就没有说服力。但说到具体的人和地,可能会引起别人不高兴,罢了,各人自己去考证自己的始祖的官职是真是假吧。
    还可以写出“伪谱序”作为第六层论证。伪谱序是指经后人篡改过的谱序,在前人写的谱序中塞进了自己的私货;或假借名人的名义写序,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叫伪托。无论是哪种,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真是太多了。有些序言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好事者,以修改谱序为乐趣,用修改谱序来显示自己有知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的。谱中有伪谱序,所以家谱需要考证。但要用伪谱序来论证“家谱需要考证”,得引用几篇伪谱序,进行分析,找出伪在何处,这样势必使本文增大篇幅,所以放弃了。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5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