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人文冠一邑 世美今传扬
类型:饶氏新闻  发布时间:2016/9/30 9:51:33  点击量:916    
 

     编者注:9月14日,广东省《梅州日报》“寻访客都文化地标”栏目刊登长文,介绍茶阳饶氏人文历史,现予转载。

             父子进士牌坊
      人文冠一邑 世美今传扬 

【关键词】

 牌 

 牌坊又称牌楼,其历史源远流长,明清两朝最盛。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早在《诗经》中便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描述。也有说牌坊是由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门衍变而来。一般而言,建立牌坊是为表彰在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方面的杰出人士,这也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唐朝时牌坊多建在人口聚集处,后建在交通要道或十字路口;最初建牌坊多用木材,后来改以石材为主。如今,在梅州仍完存不少古牌坊。

 古镇茶阳

 茶阳是个千年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从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大埔建县至1961年,茶阳镇作为大埔县城的时间长达435年。茶阳也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自明朝中期以降,翰林进士和文人学者众多。数百年来,茶阳商贸繁荣且人文积淀厚重,名居、古巷、古宅众多,古庙、古祠、古石刻等比比皆是。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坊,以及明代古城墙、粤东最多骑楼群等。

 【问迹寻踪】

 “桅杆前五花齐秀荣封第,匾额下父子进士石牌坊。”在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石阶前,一座石牌坊古朴大气,与周边的老祠堂、关岳庙等建筑交相辉映,它便是明代建立的“父子进士(丝纶世美)”牌坊。坚硬的花岗岩栉风沐雨400余年,仍在向世人展示着茶阳古镇的人文风采和饶氏的望族风范。

 子双进士 邑里传佳话

 初夏,记者一行驱车进入茶阳镇。父子进士牌坊矗立在学前街尽头,气势雄伟。据了解,该牌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系朝廷为褒奖茶阳饶氏族人饶相和他的长子饶与龄先后进士及第所建。据茶阳饶氏宗亲饶宝忠介绍,牌坊高12.5,底基座总宽9.32,全由花岗岩石预制件叠架而成。细看牌坊,四根正柱、八根附柱并列四排,支撑起了石梁、石匾、顶盖坊额,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小门的布局。举头仰望,牌坊有三层檐顶,第一层横梁上蟠龙雕凤绕梁;第二层有三块匾额,上一块记载了朝廷对饶相父亲饶经济的诰命封赏,正中的匾额两面分别雕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字样,最下面一块匾额则写明了父子进士中举及进士及第的年代分别为明朝嘉靖与万历年间,背面则是饶相父子两人历任官职的文字记录。牌坊的第三层则是如意斗拱的坊额,其下立有镂空托起的双龙腾云口衔“恩荣”二字的匾额。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雕工精细,顶盖、横匾石梁上都有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两侧小门顶端有双狮滚球、花鸟动物图案,匾额两旁则是传神逼真的古代士大夫石雕像。精湛的石雕工艺与牌坊上笔力深厚的书法相得益彰。

 400多年寒暑易节,彼时的精巧技艺已发酵成历史遗产,当年立坊时的豪情与荣耀也依旧被茶阳当地人引以为豪。大埔于嘉靖五年置县,而饶相是大埔建县之后中进士的第一人。从牌坊上的文字记载可知,饶相于嘉靖十四年 (1535年)中进士,曾任江西按察副使、中书舍人等职。他儿子饶与龄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试政都察院,后补中书舍人。据悉,古代帝王诏令即称为“丝纶”,中书舍人职掌帝后诏令,宣命朝廷德政,日记纶音,染翰理文,侍于君侧,官贵名高,世有美誉 。这是牌坊题名 “丝纶世美”的由来。

 府邸遍古镇 “半城”言不虚

 大埔民间向有“张半县”“饶半城”之说,是谓大埔县内姓张的人口最多,在老县城茶阳则是姓饶的人最多,饶姓人的老祖屋、祠堂占了城中古建筑的大部分。

 在父子进士牌坊的西北方向,距离百米处,有一座明代建筑“世魁祠”,这便是鲜为人知的饶相故居。站在屋前,只见大门上方一块石匾上刻着“饶世魁家庙”五个烫金大字,匾下有一对圆形“户对”,昭示着这曾是文官宅邸。大门内壁顶端还有一块“清白传芳”石匾,上有“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前翰林院侍读、经筵日讲香山何吾驺,为年伯祖饶相、年伯饶与龄、年兄饶堪谨题”等字。何吾驺是香山(今广东中山市)人,明朝崇祯皇帝近臣,曾任大学士兼代理首辅。饶堪是饶与龄之子,父子进士牌坊便是由他主持建造。饶宝忠说,饶堪与何吾驺是同年同科,两人结为兄弟。

 到清朝,饶氏家族可谓文风鼎盛,雍正至乾隆年间先后中进士的有饶鸣镐、饶崇魁、饶鸣阳、饶庆捷四位;嘉庆年间中进士的饶芝,和道光年间中进士的饶褒甲,则又是一对父子进士,在父子进士牌坊一侧竖有楣杆石至今还在。

 在茶阳镇古城墙东门附近的老祠堂“冬官第”前,曾竖立着8对石楣杆,与祠堂里面的“五花荣封”和“三凤齐鸣”两块复制匾额一起,昭示着饶氏一族的科举辉煌。据了解,冬官第的原主人是饶与龄第四子饶垍的后人、清乾隆年间的进士饶崇魁。他曾在工部任职,因此这座老祠堂便称为“冬官第”。“三凤齐鸣”原匾由清乾隆年间广东学使翁方纲所题。当时,饶崇魁与兄弟饶泉、饶汀三人一起到潮州府考试补廪,三人同时拔廪中榜,轰动一时,故翁方纲特为三人题匾“三凤齐鸣”。清朝父子进士饶芝、饶褒甲便是饶泉后人。另一块匾额“五花荣封”,意指明清两代“父子进士”加上饶崇魁,五人同为进士。

 位于茶阳城北漳溪河畔的太史第便是饶庆捷故居。饶庆捷号曼塘,是与宋湘齐名的岭东才子。他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10年,于嘉庆九年(1804年)主编《大埔县志》,历掌韩山书院、越秀书院和端溪书院。

 城中还有明经堂、青云世业、太史第、诒谷堂、文献世家、绍德堂……从这些府第堂屋建设的规模和名称,可见饶姓的大家风范早在数百年前已经显赫一方。而这些建筑和其主人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一个宗族的漫长历史征途,也是客家人文历史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客家人崇文尚学薪火传承的华光异彩。

 捍土兴教化 丕变淳民风

 茶阳饶氏的崛起,在于这个家族对文教重视的先知先觉。大埔建县前,盗贼群起,地方处于无序状态,到建县之初仍是“人文尚借他邑”(饶堪语)。 饶氏的先祖饶金大力推动大埔建县,捐资修建城墙。饶金的弟弟饶鉴则拜明代大儒陈献章为师,游学归来后便在茶阳兴办学堂、讲学授教,影响了粤东、赣南和闽西周边地区的大批儒学后生。 嘉靖三十四年,饶相致仕回乡,家居30余年,为饶族增祭田、筑祠堂、修族谱、设义田、办义学,“睦族教子,造福闾乡”。其后饶氏宗族制度逐渐完善,祠堂遍布城中,兼作住房的同时也成为普及儒家理念和普及平民教育的平台。在今茶阳镇政府东边的“文献世家”(亦称仙瑞堂)曾是饶氏子弟的学堂。这座老屋是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祠堂屋建筑,有上中下三个大厅堂。饶宝忠介绍说,旧时屋内摆满桌椅,饶氏子弟便在这里上课,由族内有学识的人任教。据不完全统计,最多时有30多间较大型的饶氏祠堂屋兼作族内私塾、学堂。 饶氏家族教化的成效显著,时人称茶阳城内饶氏“庠生盈城,秀才比肩”。当时也有大量的外姓生员拜饶氏文人为师。进士出身、任韩山书院山长的邱建猷,便曾拜致仕回乡后转执教鞭的饶芝为师。 一时一地的老县志,是最能集中体现县域人文历史进程的载体。第一部大埔县志是由时任知县吴思立提议,前江西按察司副使饶相作序,中书舍人饶与龄载笔修编而成。其后大埔县志多次修撰,饶堪、饶希镇、饶庆捷、饶峻等人均曾参与。翻阅《民国大埔县志》,人物志一卷中记载了多代饶氏文人均出钱出力捐修建县学宫、茶阳书院等教育场所的历史,他们还常亲自管理书院,任教讲学,常为之撰记、书序和谱写诗词。想来正是由于他们的教化活动,才将儒家倡导的理念深入灌输到县民之中。

 【专家视角】

 牌坊体现客家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记者:在古代,立牌坊是很重大的事。当时官府在茶阳立“父子进士牌坊”有何含义? 肖文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茶阳“父子进士牌坊”,不纯粹是为了表彰饶相、饶与龄父子都是进士,更主要的是表彰他们父子为社会稳定和教化民众作出的贡献。

饶相是大埔建县之后的第一位进士。他官至四品江西按察使司副使,但是因为父亲卷入乡村的势力争斗、被陷害入狱,饶相任上致仕,回家处理事务。他回来之后做的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平定地方社会动乱。当时饶平北部的豪强张琏率部进攻茶阳等地,饶相以乡官的身份与官员密切合作,提出很多建议。时人评价称“设奇调兵,节歼张琏、倭夷、罗袍、官桂诸巨寇。” 建“父子进士牌坊”除了表彰饶相协助平定地方动乱的贡献以外,还有就是倡导文教,教化民众。父子进士牌坊建立在大埔学宫前,目的就是鼓励当地的读书人向饶相他们学习,考中科举。学而优则仕,可以取得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这就是一种号召,让乡民不要再像以前占山为王。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样的教化确实取得了好的效果。建县之初,大埔还是“人文尚借他邑”的荒蛮之地。到明后期、清朝,大埔的科举、文教在粤东一带都是非常有名的。所以说,父子进士牌坊还是大埔从乡豪时代向士绅时代转变的一个标志、是粤东客家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父子进士牌坊一直保留到现在,也反映了客家地区文脉的一个传承和发展,在粤东地区来讲是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之一。  记者:在茶阳,与“父子进士牌坊”几乎同一时期的建筑有不少,如饶氏大大小小的祠堂。这些祠堂,从人文角度来看有哪些意义? 肖文评:饶氏祠堂当时兼祭祀、教学、居住等功能。教学对饶氏家族取得科举功名有很大帮助,而另一个影响重大的层面则是宗族制。饶氏的宗族制度对整个大埔境内的宗族制度是有示范作用的。明代初年的乡村社会是按照里甲制度来编排的,按居住地,十户人家为一甲,需要承担相应的赋税、杂役等。到了明代中叶,这个制度已经崩坏,难以为继。如何填补地方社会的空白、把乡村老百姓组织起来就成了一个难题。嘉靖十三年,首辅夏言提议允许百姓建祠祭祀始祖得到皇帝批准,因而可以按照血缘关系,以宗族、家族来组织同乡同姓村民。 而在大埔,根据已有的文献,宗族制度正是从饶相回乡之后开始建立的。这个行为既是响应政府的政策,也是饶氏家族发展的需要。前面说到,饶相致仕回乡处理家中事务,他父亲就是在乡民利益之争中失利而被陷害入狱。因此饶相就通过盖祠堂、设置义田、办义学等方式号召族人团结。饶相在当时的大埔,是极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所以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一种号召。后来,大埔其他地方的家族,如百侯杨氏等都仿照饶氏的做法建立了完善的宗族制度。这也是我们说饶相推动了大埔从乡豪社会到士绅社会转变的原因之一。

【延伸阅读】

 梅州有多少父子进士?

 茶阳父子进士牌坊纪念的是明代的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另外,茶阳在清代还出了饶芝、饶褒甲两位父子进士。那么梅州还有哪些父子进士呢?

 在大埔县,早在建县前的宋朝,就涌现了张夔、张昌裔父子进士。清代,百侯的张树勋与子张翱,杨之徐与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也是父子进士。青溪的丘建猷与子丘晋昕是父子进士。到了清末,大埔县湖寮的双坑又出现了中国首任驻日大使何如璋与何士果父子进士。

 梅县也是梅州文教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宋代,古成之与古宗悦为父子进士。还出了蔡若霖、蔡定夫、蔡蒙吉公孙进士,就包含了两对父子进士。明代西阳的张文宝、张纲也是父子进士。清初的公孙三翰院李象元、李端、李逢亨也包含了两对父子进士。松口的饶应坤与饶轩、饶轸也是父子进士。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责编:曾秋玲

  撰文:刘晓娟 摄影:连志城  版式:叶颖聪 校对:熊惠芬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3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共筑根脉丰碑 赓续饶氏荣光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