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冈,古属南昌府进贤县钦风乡,现属南昌县黄马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有白狐岭巍然而立,南有抚河水蜿蜒流过。两侧的小山岗上,绿树成荫。村口,一对石狮相对而立,肃穆威严。村中,一池清水碧波荡漾。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介冈饶氏始祖饶竦,字异林。生于宋宝元三年( 1040),临川人氏。宋熙宁六年二考进士不第。公为人正直,不苟权贵,文笔颇佳。因同邑,初与王安石友善。时至王安石推行新政青苗法,朝议沸腾,公以诗诋之。 “又凡垂翅下丹霄,归指临川路去遥。几亩荒田多卖却,要钱准备纳青苗。”隐居介冈,著述自娱。这首诗流传甚广,公因此以文传名,成为饶氏名人。
介冈立村以来,自是族益昌盛,在外经商,为官者众多。江西南昌、九江、临川、进贤、丰城、樟树、新干、新建等县市均有介冈后裔定居。客居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陝西、安徵等省者不少。由于年代久远,历更世变,许多客居他乡的宗亲尚未认祖归宗,实为憾事。介冈目前有80多户, 300多人丁,常住在这九百多年的古村,延续着先祖明德继世,耕读传家的伟业。
介冈《饶氏家谱》始修于宋咸熙甲戊年( 1274)。八世祖养浩公( 1237一1327)主修。与学者程矩夫友善,程矩夫( 1249一1318),名文海,号雪搂,宋末元初文学家。与介冈养浩、继成、宏济、以载四公交情深厚。为继成公书堂额“宪德”,为宏济公书堂额“宏德”,为以载公书堂额“厚德”。为介冈始修家谱书写谱序,即流传至今的《初修旧序》。 《初修旧序》是介冈饶氏的纲领性文献,最具权威,是介冈饶氏后续修谱的程式。若干年后,被人盗用程矩夫名义改写成《源流序》,实为伪托,讹传至今。介冈饶氏 20世前都没使用字辈,到21世才开始使用字辈。十九世祖介冈三修主修,清翰林院庶吉士饶宇拭编撰 20字辈录:允作昌邦彦,鸿来华国良。承宗期可大,祖德世为光。介冈家谱自1274年至2009年历修十一届。
介冈饶氏家庙,于清康熙辛亥年( 1671)十九世祖型万公由湖南休职回乡侯补期间而建。取堂号为“明德堂”。书祠联:一气本支乔木第,五朝袍笏世臣祠。
五朝袍笏世臣祠决非一句虚言。介冈饶氏历代以科甲登仕者众多,宋代,子云公封迪功郎,三捷公授迪功郎,任鄂州蒲圻县尉,常德府武宁县县丞。三復公任大理寺评事。榉公任广西钦州主薄。元代,武公任庐州府知事。明代更是鼎盛一时。二峰公饶泗、文中公饶榶、文命公饶廷锡、廷立公饶位、廷抑公饶伸,仲奎公饶景暉、廷献公饶景曜、叔净公饶景暐 、倩侯公饶京、型万公饶宇拭先后以科甲登仕。在各州府,县衙任职者不下数十人。商界名人饶莲溪,饶莲齐二公以慈善为己任,闻名于世,皇赠奉直大夫。可谓是名人荟萃,不愧为饶氏名门望族。
明末清初,介冈饶氏经历了二次劫难。一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兵灾。一次是清顺治五年( 1648)清兵屠村,人员伤亡惨重,被抓走男丁众多,史称戊子之难。
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巨变,尤其是近代的一些人为损坏,那些高屋飞檐,彩绘鎏金,曾经显示过主人尊贵地位和气势的古建筑,已所剩无几。翰林第,兄弟部堂已不复存在。巨大的翰林第牌匾也在前几年被盗。仅存的兄弟部堂楼门默默地竖立在村中长池旁,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闻名乡里的鹤林寺,座落在鹤仙峰(又名宗岭)那片葱葱的竹林中,现仅存一处拱形的山门和一处大殿残垣。青砖高墙,苔藓遍布。破损的墙头杂草丛生,静静地向路人显示着建筑年代的久远。近年由村民集资重建的鹤林寺,虽规模远不如昔,却也凭添了几分生气。
时逢盛世,古老的介冈村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泥泞的土路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一些低矮破旧的民房改建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长池周围竖起了整齐的水泥围栏。在古祠旁建起了村民娱乐中心。介冈,正向世人展示她新的风貌,並呼喚远方的游子,常回家看看!
饶承初 2016冬
今日介冈
兄弟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