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中华谱牒知识问答选编
类型:综合新闻  发布时间:2017/3/20 10:00:37  点击量:1429    
 

 

编者按:谱牒文化是本刊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近几十年的谱牒文化断层,导致一两代人对族谱感到陌生,谱牒知识十分匮乏,本期应各地宗亲的要求,重新刊出《中华谱牒知识问答》以飨读者。并在今后的若干期内继续刊出相关谱牒知识,敬请关注。同时,也敬请读者向我们提出所要关注的内容,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贴近读者,更好地服务宗亲。

一、怎样解释“昭穆”?
谱牒序中常有“昭穆”一词,如某谱序:“别亲疏,序昭穆。”昭穆,出自古宗法制度,左乃父为昭,右乃子为穆。宗庙祖位排序,始祖居中,以下递为父子,左昭右穆。又如丧葬,祖于上,左父右子。又如祭祀,《礼记·祭统》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因此昭穆是成为定制的序位、方位的一种礼仪制度。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后人引申指称宗族人等的尊卑辈份。

二、什么是郡望?
郡,本为地方的一种行政建制,战国时郡是县的上级行政机关。所谓郡望,是本郡的某一望族。魏、晋、隋、唐时期对居该郡显赫的大族称之为郡望。凡为郡望的大族,在当时具有实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选任官员、婚姻嫁取等方面所拥有的特权或优势,至唐亡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郡望大族所特有的优势才失去了实际意义。

三、什么是堂号?
每一宗族都尊有一堂号,如李氏“陇西堂”,陈氏“颖川堂”,胡氏的“安定堂”。堂号的称谓是由郡望的发展、演变、分化而来的。郡望的出现及进一步繁衍,产生分化或迁延异地,这个分化或迁延的各个分支,虽源于原郡望族,但毕竟自成一体,为区别这个分支的宗族体系,便产生了堂号。堂号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保留固有的姓氏;(二)一宗之下的各堂号均尊先祖及辈序;(三)堂号的称谓主要以地名或某特定事物为标志。如:陇西、颖川、安定,即是具地名性质的堂号,如王氏的一个分支祖以植槐为标志,故有“三槐堂”,这类是属于以事物为标志的堂号。

四、什么是望族?
所谓望族是同祖宗族内兴旺发达、子孙繁茂、人才辈出、声望显赫的世家大族。封建时代的望族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好的文化教育三大显著的特点。

五、谱的含义是什么?
古代对谱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说文》释:“籍录也。”(二)《张守节正义》释:“布也,列其事也。”(三)《旧唐书经籍志》释:“谱系以纪世族继序。”概括起来,谱总的含义是按事物的类别系统地编成定则的表册、样本、书籍,以作示范或寻检。如年谱、家谱、棋谱、乐谱等。

六、牒的含义是什么?
牒,《说文》释:“札也。”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为札,所以用木片写成的书版就叫牒。继之后有玉牒、金牒。牒在特定处专指谱牒。也可引申为公文、凭证、如通牒、度牒等。

七、什么叫谱牒?
谱牒一词先秦时代就出现了。汉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说明汉之前谱牒的存在属实无疑。但早期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后逐步向民间发展,因此有尊谱牒为“乃通族法物也”。概括起来,以专门记载和叙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名、号、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图书叫谱牒。谱牒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的统称。
八、谱牒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根据考古发现,认为自有最早期文字开始,即亦产生和具有了谱牒特征的记载。如《甲骨档案(库)1506》所刻的是商代“兜”的家谱。《库存二氏藏甲骨十辞》中有:“儿先祖行,吹子三(戌大),共十三人,传十一世。”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从商代初年开始,以男子为世系的专记私名的谱牒。殷商青铜器上,也存有族氏名号组成的铭文,朱凤翰先生认为它是“一种氏名形成的族氏谱系”。但作为规范的谱书,按《周礼》制:“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辩昭穆。”因此,周时有了专职的史官。战国时由史官所撰《世本》,以专记自黄帝讫春秋诸侯大夫姓氏的著作,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原书约在宋代散佚。

九、什么叫世家?
一种记述世袭封国诸侯生卒事迹传记的文学体裁。著名的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世家三十篇,所记述的对象除主要以诸侯大夫外,对有特别重要影响的社会人物也纳入其中,如孔子、陈涉等。后引申门第高者,亦称为世家。

十、什么叫世本?
一种专门记录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的书籍。大都认为这是早期的谱牒,但是世本记录的对象是诸侯大夫。汉书对世本的注释为:“左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诸侯大夫。”后收录在隋书经籍志的如《世本王侯大夫谱》,刘向的《世本》,宗怀的《世本》,均属此类。

十一、什么叫世家?
一种记述世袭封国诸侯生卒事迹传记的文学体裁。著名的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世家三十篇,所记述的对象除主要以诸侯大夫外,对有特别重要影响的社会人物也纳入其中,如孔子、陈涉应等。后引申门第高者,亦称为世家。

十二、什么叫玉牒?
谱牒中的一种,所记述的对象专指皇家宗室成员,也只有皇家谱牒才能称为玉牒。如《大唐玉牒》《宋玉牒》《天潢玉牒》等。另外,古代帝王封禅郊祀时所用的文书,在特定的时候也称玉牒,不过,这里已不属于谱牒的范围。

十三、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十四、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十五、什么叫家谱?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十六、什么叫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这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徙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十七、什么叫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以家乘。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十八、什么叫郡谱?
郡,是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域名,类似现代的省(区、市)级别。所谓郡谱,是本郡各姓氏集合的谱牒。与地方志不同的是郡谱是收录表述姓氏的专著,如:《袁州诸姓谱》、《洪州诸姓谱》等。也不同于家谱,家谱是本族一姓,郡谱是本郡多姓。另还有通国氏族方面的专著,如姓氏典,是集合全国各姓的通谱。

十九、什么是官修谱?
所谓官修,是为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谱牒为官修谱,即若上层社会那些士大夫一类的修撰私家传乘,也须官府的审定认可。应该说官修谱牒是上层社会的产物,同时,也为上层社会服务。一般认为自战国至隋唐是官修谱的主流时代。只是自宋起,私修谱才大量出现,而由皇室为代表的官修谱,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清亡才终止。

二十、什么是私修谱?
所谓私修谱,是相对官修谱而言的民间修谱,它包括宗谱、族谱、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这段时间,在谱牒的修撰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上层社会的帝王皇室士大夫为主体的官修谱迅速向广大基层民众为主体的私修谱扩展。尤以五代之乱以后,谓“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一些原本无业、无身份的地方豪强进入了士族阶层,其撰修谱牒也随之而变化,谱牒不再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利。加之宋欧阳修和苏洵二公对谱牒的贡献,他们各自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谱式,这两种谱式既规范了谱的体例,也推动了家谱的发展。这就是明代学士丘濬结论的“唐以前官修族谱,宋以后私家自修,首自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这种“仿而为之”的私修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谱牒文化。

二十一、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
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支纳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例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二十二、谱牒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谱牒从商周开始发展至今,从上层社会的世家、世本、玉牒到扩展至民间的宗谱、族谱、家谱、家谱,总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四大类,即帝王诸侯世谱型,通国氏族谱型,地方宗谱型,民间家谱型。这四类按姓氏世系及人物等记载的特点分析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一姓一宗谱,如:帝王诸侯谱,民间家谱。另一类为多姓多宗集编谱,如:通国氏族谱,郡州谱,姓氏典。

二十三、什么是修谱的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徙、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二十四、什么是欧体?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
由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牒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为欧体。《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载:“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又“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一书,是欧体的范本,民间修谱多有采用,它包括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等。记录的人物世系及旁支分支以表格图式进行表述。“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图,九世起至十三世迄,以下类推,至现存者为止;先人小传叙源主名讳,字号、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赠、享年”。其规则如此,但制图非一定五世一图,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中用的则是每十二世为一图,民间谱仍以五世一图,所谓远疏略之,近亲详之,意思是在记本世时详载,下世暂只记名,到记下世本人又详,再下世则又暂略,以此类推。也有的族谱则是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从第六世起至十世,不再把第一图的第五世在第二图中重复了。

二十五、什么是苏体?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
由北宋文学家苏询(100-1066)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牒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为苏体。苏询与欧阳修,既是同时代人,也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既互为熟识,也均从事谱牒学问的研究。据载苏询在参阅过《欧阳氏谱图》后,在至和二年门(1055年)编撰成《苏氏族谱》一书,成为后人称之为“苏体”的范本。其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其操作程序是先“作世系表,按世系作一总表,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一一注明。又在表中人名下注出他的仕宦,配偶,享年,死亡月日”。后“采叙述式”。如某谱在凡例中言:“谱式谨遵苏氏,名曰一家清。”简单地说苏式的法则是以图联其世系,以文述其事载。苏氏认为一般民间修谱只用“小宗之法”,而门第高贵者则用“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现仍按上述举例以“叙述式”的“一家清”系记说明:
一世:共,字×,号×。生、殁、葬,娶×氏,生子二:静,纪。
二世:静,(记事例上)生子二:兴,贤。
三世:兴,(记事例上)生子三:诵,声,传。
四世:诵,(记事例上)生子三:话,前,缘。
五世:话,(记事例上)
五世:前,(记事例上)
五世:缘,(记事例上)
四世:声,(记事例上)生子三:知,是,将。
五世:知,(记事例上)
五世:是,(记事例上)
五世:将,(记事例上)
四世:传,(记事例上)生子三:军,投,戈。
五世:军,(记事例上)

五世:投,(记事例上)
五世:戈,(记事例上)
三世:贤,(记事例上)生子三:三,更,灯。
(贤的后代按兴的后代一样一一记述,此处从略)
二世:纪,(记事例上)生子一:夜。
三世:夜,(记事例上)生子一:火。
四世:火,(记事例上)生子二:映,彼。
五世:映,(记事例上)
五世:彼,(记事例上)
以上从记系的特点看,一是自上而下,二是自长到次,三是一家到底。

二十六、欧苏二体各有何优点和不足?
欧体的记系方法,其优点是无论大宗和小宗,不管有多少代,均可依次方便记载下来。其不足是涉远世系的对应检查甚为不便,而且受到表格区域的限制,对重要人物的事载内容,无法详述。苏体的优点是在世系图上,可一目了然,亲疏关系有别而清晰。在门谱的世系人物记述中,因不受格距篇幅限制,尽可记载须表述的内容。其不足是世系总图的制作,越远越不好制作,越丁多越不好制作。自明清至今,民间修谱,欧苏二体在各宗族中均有选用,如须在人丁下记载更多更充实的内容,以苏体则更便。

二十七、一部完整的家谱具有哪些体例要素?
属于谱牒范畴的各种籍名不同的谱牒,在宋代以前它的体例较简要,主要记载的有人名、事迹、年卒等内容。以《史记》中“陈杞世家”为例:“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世系并不一定按顺序记述,而是以卒立作记述重点。又如:“子幽公宁立,幽公十二年,周厉王奔于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年份之间如没必要记述,就跳跃而过。司马迁著《史记》,取谱牒旧闻,并认识到“而谱牒经略”。司马公作世家,也大体还是以这种方式记述。私修谱牒的定型期应以宋为界。冯尔康教授认为:“宋明时期是私修谱牒的定型时代,或者说是成熟时代。”“在世系之外,往往有许多种内容,越是后世修的体例越复杂……”其论断无疑是正确的。现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它所构成的体例要素计有三十项:
1、  谱名      2、目录       3、谱序
4、  凡例      5、万年历     6、世源
7、  世系图    8、派序       9、先祖像及赞
10、 恩荣录   11、宗戒      12、家训
13、 家戒     14、坟茔      15、五服图
16、 宗祠     17、族产      18、耆旧传
19、 艺文     20、大事记    21、历届修谱名目
22、承修名目  23、提修名目  24、新旧居迁地名
25、门丁数    26、领谱字号  27、捐输名目
28、杂记      29、后记       30、宗支世系
以上三十项,其中从第一项至二十九项统编成一书(可分为多卷或多本),称为本族本届的总谱(有称谓为谱头)。第三十项宗支世系是全族各分支人名世系,基本上以某分支成册,这个分支以该支祖名称门,或以该支祖居地称门。这一项成册的俗称门谱,其分量是本届修谱谱本最多的一种。

二十八、为什么一部完整的族谱有总谱和门谱之分?
谱牒是一种以本宗族历史源流、事载、人名等系统编辑的典籍,虽属氏族历史类书,又不能完全按史书编排,同时也不完全类似其他图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不作公开的出版和外售;二是通过族内的分支(或分房或分门)分配各自保藏(除有宗祠公存之外)。因此,通常把一套完整的族谱分成两大部分编辑、装帧,其中总谱集族要事成册,门谱分支录人丁诸况。这样除宗族公存外,各分支大多只保存本分支门谱,以便于核查寻俭。所以总谱和门谱之分,是跟它的人丁分衍的实际需要相联系的。

二十九、什么是大宗?
古释:大,“长也”。所谓大宗是古代宗法制度所确定的一个原则,即一祖之下嫡系长房为大宗。

三十、什么是小宗?
小宗相对大宗而言。按古代宗法制度,大宗外的其余各次子为小宗。钱唐老儒注:“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

三十一、什么是五宗?
古宗法制度的一种定制。“五宗,谓上至高祖下及孙”。谓上,指为始祖之后者为大宗,即高祖、曾祖、祖。父之后者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全称五宗。(注:这里五宗中的大小宗区分,与嫡长、别幼的划分概念不同。)

三十二、什么是九族?
《书·尧典》:“以亲九族。”孔传释:“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即:高祖-曾祖-祖-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元孙)。古宗法制度皆以此九族为准。另有三族之制说,例《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注释:“三族,谓父、子、孙人属之正名。”

三十三、什么是宗族?
《白虎通》释:“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白虎通》释:“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三十四、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古宗法制度是古代上层社会以父系为依据,为世袭传位而制定的一种制度,至周代趋于完善。其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帝位或爵位,并称其为大宗,庶子若有他封称其小宗,小宗之后,对本家又称其大宗,因此大宗与小宗因层次不同而不同,古代王朝大多遵循这个原则世袭传位。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民间修谱也有大宗和小宗的概念,即一祖之下合修为大宗,其分支则为小宗。如只以五世为系谓“小宗之法”,“百世不迁”的谓“大宗之法”。

三十五、谱中“大乘”是什么意思?
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牒共十八本。

三十六、什么是谥号?
《礼檀弓》曰:“死谥,周道也。”《疏》注:“具易谥之制,实始于周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周则死后别立谥”。所谓谥号,是由周代所制,对上层社会人物亡后按其生前业绩、品行给予评定而追加的称号。其“谥法”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定;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至东汉时,开始出现私谥,即民间的仿效行为,到宋代更为流行。不过谱中谥号虽有但不多见。

三十七、什么为代?
代,《庄子·逍遥游》释:“又世也。”代可释为世,代原意为更替,承而代之。《家语》曰:“古之王者易代改号。”意即以后代先,后将代引申为人生育的新一辈,父子之间为代,子为第二代,子又生子,为第三代,在谱中谓之的代,实为一脉传承的辈次。

三十八、什么为世?
《维摩经》曰:“同居天地之间界,谓各有彼此之别,谓世。”即人之别为世,上下之代为世别。如“父子相继”为一世,又如“五世同堂”,即一直系父、子、孙、曾孙、玄孙五世同堂在世。又古谓三十年为一世,后修撰家谱的基本时间界定为“谱法一世一修,故每三十年为率,盖父子相总世”。世,在谱牒中以作数量词定其辈别。

三十九、什么为世系?
同宗一脉繁衍的后裔,按其辈别序次长幼先后系统编排的族丁文表为世系。在谱牒中,世系表述既占有大量篇幅,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表述的方式,有按世系序次文字陈述和图表表述两种。

四十、世代平均年率大概是多少?
所谓世代平均年率,是指以父系后裔各代之间出生年的平均年差。世代平均年率对整理、考查、审核各代之间的年代真实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现存谱牒的远古世系的考证,上下代的生年关系是否符合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用世代平均年率进行测验,是相对准确也是很有必要折。要正确给出并结论一个世代平均年率常数,必须立足我国中原流域汉民族以父系为传承的传统社会,它的史载和谱载均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所以只能是以男性作分析对象。一支世系的延续并载述下来,并非一定是长子与下一代长子的链接,而且这一代男性所生育的下一代也并不一定首先是男性,因此世代年差各有不同,这样也会出现一支世系与另一支世系有所差别,本支世系前后也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下一代生于上一代的18岁或50岁作世代年差,那就忽略了上述各种情况而出现错误。为获得合理而科学的世代平均年率,现以其精确谱载生年世系人为依据,求其综合平均世代生年指数。
据多例数据查证,一般男性成家后生育的主要年龄为20-46岁之间,不谈其生男、生女、早生、晚生,取中间值为33岁,即世代平均年率为33年。与“谱法当一世一修,故每三十年为率”相吻合,经互证,以33年为率,较为准确。

四十一、什么是谱名?
谱名是该族谱籍总谱和门谱书名的总称,如《李氏族谱》、《陈氏家谱》。谱名是谱牒的主题。谱名首先确定的是姓别;其次,大多谱牒还标有副题,副题一般有三至四项内容,如某堂号、某祠、某祖。例《李氏族谱》,其副题是《陇西堂·通城·西祠》。

四十二、怎样刊定谱名?
就一般民间的谱牒而言,主要有五种谱名,即:宗谱、族谱、支谱、家谱、家乘。以一宗一祠一谱之制划分,如果该宗始祖后裔各分支均全部记录入谱,可定为宗谱。因人丁过多,且迁居他地遂成一族,而不能全面反映始祖各分支的谱牒,可定为族谱。独修其中一支而成的谱牒,可定为支谱。原则上一家之上下直系为主要记述对象的谱牒为家谱或家乘。但明清以来,冠用家谱谱名的都修了旁支或同祖的其他支脉的谱籍,这样,家谱往往又成了谱牒的统称。

四十三、什么是谱牒的目录?
谱书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顺序汇录于书前。既统其后所载概况,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四十四、谱牒目录的编序大致是怎么样的?
自古以来所有的典籍书目都要归纳并按照一定的内容分类编排次序,集大成而概目录。由于群书的性质内容各不相同,对于分类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这就是“目录学”。西汉刘歆将群书分为“七略”,西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即甲部、乙部、丙部、丁部。至隋唐时将群书的分类用四分法,即经、史、子、集四大类,四分法一直沿用至清。作为具体的一部书籍,依其主题内容分章表达,为明晰全书梗概,“分部题目,颇有次序”,这也就是一书的目录。
“家之乘,犹国之史”。史的目录编序以《新唐书》为例,先后次序为:一、本纪,记帝系及事并简述先祖脉源;二、志,记礼乐、仪卫、车服、历、天文、五行、地理、选举、百官、兵、食货、刑法、艺文;三、列传,记人物传略,邻国邻部族事况(人物传记又另有分类)。至于谱牒,虽属史类,但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与史相差甚远,因此谱的编目,只是有近于史的形式,一般序次为:一、题名录,即修撰者名单;二、谱序;三、凡例;四、世源;五、世系图;六、派序并派字;七、宗规、家范、家礼;八、服制图;九、诰命、恩荣;十、传记及节孝传略;十一、先祖像图、宗祠、族产、坟茔山图;十二、万年历;十三、历届修谱题名录;十四、领谱字号;十五、捐输名目;十六、居地迁地;十七、财政收支;十八、后记。现代重修谱牒,在原编目的基础上,依其内容的分类增加了有时代色彩的新内容,因此在编目上有了一些调整。例有某总谱分十卷,依次为:第一卷,先祖图像;谱序;前谱序;凡例;前凡例。第二卷,本姓姓氏渊源史料;世系源流;先祖及分支图。第三卷,本宗的历史史料并考证。第四卷,本宗大事记、传记。第五卷,本宗派语;宗祠;宗戒;家范。第六卷,古礼制(含祭礼、婚礼、丧礼、五服制度、葬礼)。第七卷,历届修谱名目,历届领谱字号,历届入谱人丁统计资料;主要居地及迁徙;社会公职人员,实业人士录;文化学历、学位、学衔统计录。第八卷,本届续修文件、文告汇编。第九卷,艺文。第十卷,中华历史年表,书尾后记。卷前为族人主要居地地图,照片资料,前言,本届编修名单,总目录(含分房或分支目录)。这种编目的改进,具有更好地连贯性,尤其是在本宗的历史问题上,既保留了原有的资料,也作了考证的说明,对克服谱史不实的情况有了重大的改进。

四十五、什么是谱序?
序,亦作“叙”,是书前的序文,多叙本书的要旨。谱序是属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在谱牒中地位重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谱牒的序文上分析,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类,记述本族的发源、迁徙、繁衍及其中的重要的事项,著名人物的业绩,本族的先贤范典,并对其功德进行赞颂;二类,记述本族本届续修的起因,动作过程,对续修的意义进行评述,告诫族人析派衍、辨血统、敦族谊、明禋祀、尚孝悌,尊先世之训言懿行,并遵从本族之各种规诫,立身处世,光宗耀祖等;三类,叙述本族所涉重大事件,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判、考证、定论等,以求其严谨、真实,达到史谱相通。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的赠序的。

四十六、什么是谱牒的凡例?
凡例,也称例言或发凡。为书前表述本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作。谱牒的凡例除了这一功能外,也有将修谱的方法、体式、总括原则、遵循的一般规则和制度都纳入其中的。也有将须告知的事项,令其禁止的问题附带于内。因此,谱牒的凡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凡例范畴。

四十七、为什么谱牒中要刊载万年历?
万年历,即以干支纪年的历代帝王历史年表。谱牒中刊载的万年历是一种节录式的年表,首起是自本族始祖,后至当代。其表述方式较为简略,如某帝王干支年至某干支年,其中从略。谱版中刊载万年历的目的是便于考查检索世系及人物纪年的真伪误差。现今的万年历更为完整,它将公元年、干支年、帝王年号分别列出,互为对应,非常方便实用。

四十八、什么是修谱名目?
修谱名目,也有称为修谱题名录,按现代的称谓,即为本届谱的编修委员会。修谱名目的组成,主要有主修、督修、监修、协修、门修,职称明确,各司其职。本届的称承修名目,或第几修题名录,本届以上的名目,称历届修谱名目。

四十九、什么是提修名目?
提修名目,即门修名目,提修人即门长,是本宗修谱当局按其各分支分房设定的修谱初稿负责人,是修谱之始最基层的负责人,主要作用是负责各支的丁稿资料、谱费、上传下达等事项,并参与某些需要协商的全族事务。各门门长的素质状况,是修谱在时间上、质量上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人物之一。

五十、主修及其作用是什么?
主修是修撰族谱的主要责任人。据从清代谱牒的资料中看,主修一职由两种类型的人物担当,一类是主笔型的,一类是主政型的。族中德高望重者,既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又有旧时官学学历,这类主修则是主笔型的主修。如无文笔特长,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且是族中有影响的人物,或是赋闲的官员,这类主修则是主持修谱政务型的主修。冯尔康先生在《宗族制度、谱版学和家谱的学术价值》一文中,对清代修谱评说:“清人作谱的,有的是官僚,但更多的是生监下层人士,而主持人甚或是白丁。”如确属这类人主持的修撰,其谱牒质量多半不会太高。因此,主修是关键人物,他所起到作用既是以族史为据,又要有务实求真的精神,善于总揽全局,贯通全谱,最后集汇成籍。主修有设一名或两名的。

五十一、督修的职责是什么?
督修一职,设一至二名不等。早期的督修,如清康熙时,他的职责有两种,即督修和监修:既督修促各支各门房的丁稿完成及丁费缴纳等事项,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要监督谱局事务及人丁在族规原则下的入谱资格,对犯有族规的族人有权剔除其入宗入谱的资格。后又设有监修一职,监督的职能就分离出来了,督修只起督促的作用。

五十二、监修的职责是什么?
监修就是监督修谱的各项事宜,概其有如下职能:(一)对谱局修撰整体规划实施监督;(二)对银钱收支财物管理进行的监督;(三)对族人依据“家规”、“族规”、“祠规”等是否有违反行为进行评审,决定其是否具有入谱资格;(四)排解族内因谱而引起的纷争。所以监修实际起到了监督、评审、监察、调解等多重的作用。
五十三、协修的职责是什么?
协修是主修的副手,按现行编辑书籍的体制,相当于主编与编辑的关系。协修一般设多人,各负责一部分汇编修撰工作,或领集几房门的门稿接续,或作初稿的校验,或负责成向后的印刷等事项。所以协修其基本的职责是从事具体修撰或其他事务工作的。

五十四、什么是门修?
门修,实际是门稿。当家族经过若干代后,其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不可能由主修、协修去集丁稿。这样就按地域,或按派辈,或按分房划分为一个个小的单位,这个小单位,或称门,或称某公,或称某房,其集稿人统称门长。门长负责人丁谱史资料,他的稿本叫门修,再由主、协修汇稿、审查、校核接续编辑成谱。

五十五、什么是谱牒中的世源?
谱牒中的世源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作,它载于谱首部分。文作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分房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关于世源的真伪,自宋至清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族谱存有质疑,如细考之,有抄袭拼接而成的,有刻章抬高门第靠续皇室、王公、名士之裔而成的,有同名交叉世系互为混淆而成的。为此,自宋至今有学者多有批评。如宋文天祥说谱牒之误“凿凿清宽,百无二三”。钱大昕评说:“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这就是现代学者所说的“不依照宗族历史实况写作是一个严重的毛病,这是私家著谱的通病”。续谱一般须重新考证世源,要治史务实,去伪存真,这样才能使本族谱有实在可靠的史料价值。
(未完,待续,责任编辑/饶旭华)

本文刊登于《中华饶氏》2016年第四期第60页)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5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孝感饶氏宗亲联谊会举办捐资…   9.3
快讯二:长汀饶氏举行济宇公…   8.31
快讯一:福建汀州饶氏济宇公…   8.31
介冈地名浅析   8.6
阜阳市三院开展追思饶玉玲同…   4.7
牢记先辈初心 传承红岩精神   4.7
南雄市珠玑巷平阳联谊会召开…   4.6
庆祝国庆   10.1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