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曙光在查阅资料。
感言
我相信,重庆电影业在这两三年内会有较大发展。
简介
饶曙光,出生于1959年12月,黔江人,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2月23日,2017年中国电影家协会工作年会在重庆举行,全国各省区市电影家协会主席、秘书长,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计120多人齐聚山城。
这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工作年会首次在重庆举行。该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告诉记者,近年前来重庆取景的电影摄制组越来越多、重庆电影业发展潜力巨大,到重庆开年会,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这一点。
不久前,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重庆老乡。
爱“偷听电影”的小影迷
饶曙光是黔江人,年幼时就是一个“电影迷”。
那时流行看“坝坝电影”,但凡听说有电影播放,不管刮风下雨,他总要去看,“一次,为了看新版《渡江侦察记》,我足足跑了20多里路。”
不过,有些电影还得买票进影院才能观看。饶曙光没钱买票,就跑到放映厅入口处“偷听电影”,再趁着放映结束前5分钟工作人员入内准备清场之际,溜进去看个结尾。
“有很多电影我都反复‘听’了好几遍,对里头的不少台词,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
有一次,电影院上映《闪闪的红星》。饶曙光实在太想看了,找父母讨要5分钱买票。父母觉得花这钱不值,就没给。
被憋得急了,饶曙光最后“铤而走险”,从家中“偷”出5分钱买票。家里人为弄清这钱到底是怎么没的,后来查了整整一个月。
除了酷爱看电影,饶曙光还喜欢舞文弄墨,尤其是写议论文、读后感。
初中毕业后,他在黔江菌肥厂当工人,看完电影《春苗》就写了一篇评论,这是他的第一篇影评,“发表”在厂里的黑板报上。后来下乡当知青期间,更以“上山下乡”为背景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小说。
从1975年起,饶曙光开始接触电影理论方面的书籍,对电影评论的兴趣日益浓厚。
大学期间常翻墙看电影
1977年高考恢复,饶曙光梦想搭上“这班车”,踏入大学校门。
“我记得那年高考时是冬天,下着大雪,考场的窗户纸是破的,寒风呼啸着从破洞中灌进来。答题到最后,我的一双手几乎冻得没知觉了。”他说道。
饶曙光顺利考上了四川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这意味着他要离开黔江,外出求学。
“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我从黔江坐长途汽车到彭水,从彭水坐船到涪陵,再从涪陵乌江码头赶到长江码头,坐船到朝天门……几经辗转才到达成都,路上花了4天多时间。”他回忆道。
在四川师范学院读书时,饶曙光课余最爱干的事还是看电影。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与四川师范学院仅一墙之隔的四川省邮电学校(现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每个星期会放两部电影,“当时师院管得严,不许我们随便到邮电学校。我就偷偷翻墙过去,看了《佐罗》《冰山上的来客》《人证》《追捕》等好多经典影片。”
进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由于对电影兴趣浓厚,饶曙光一心希望能从事和电影有关的工作,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川西地区一家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没能如愿以偿。
他不愿就此放弃梦想,将业余时间全部用于备战考研,最后一举考上了四川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年7月,饶曙光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许多单位争着要的“香饽饽”。
其中,就包括成立才一年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饶曙光没有任何犹豫,决定进入该中心从事电影研究和评论工作,“我当时兴奋不已,心想终于等到机会,要成为一名电影从业者了。”
要做好电影研究和评论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影数量。所以最初两年,他常常一天看六七部电影。“那时有个同学觉得我能看这么多电影很幸福,我带他看了两天,他就受不了了,毕竟不是每部电影都能让人有兴趣从头看到尾。”
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工作的28个年头里,“超级影迷”饶曙光观看的电影数量超过1万部,撰写影评文章500多篇,累计超过400万字;还发表了十几部与电影有关的专著,如《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等。
2013年12月,饶曙光调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从去年开始又兼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这两个身份,赋予他更多为中国电影业发展建言献策的责任。
一直关注家乡电影业发展
饶曙光一直关注家乡的电影事业,“重庆的电影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电影机构数量较少,也缺乏拳头产品,我非常愿意为家乡电影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去年10月26日至27日,他在黔江联娱国际影城牵头举办了“多彩中华·首届获奖少数民族影片展映”活动,参加展映的影片包括《德兰》《山那边有匹马》《我的旗》等13部。
其间,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还代表该协会为黔江濯水古镇授牌“中国电影家协会濯水电影创作拍摄基地”,并积极推动北京电影学院在这里建实训基地,为重庆培养更多电影人才、集聚更多电影资源。
去年12月,他还在重庆市第七届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中担任评委。
今年,他计划和黔江区政府一起,在黔江建设国内首个少数民族电影博物馆——阿蓬江电影博物馆。
“重庆电影业多年来的积累已经引发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创作层面还是市场层面,重庆电影业都处在‘爆发’前的临界点上。我相信,重庆电影业在这两三年内会有较大发展。”饶曙光信心满满地表示。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