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汉宣帝赐尧濙改姓饶的联想
类型:饶氏文化  发布时间:2017/10/26 10:44:42  点击量:1109    
 

汉宣帝赐尧濙改姓饶的联想
江西九江/饶佐奇


    《中华饶氏》转载有多篇文章,叙述尧姓犯帝讳,汉宣帝刘询在“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变成了“饶”姓,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的始祖。

读了多篇文章,联想到几个疑点:第一,尧姓源头是系出黄帝,还是尧帝;第二,周武王之前以父王帝谥为尧姓,还是周武王之后以祖上谥号为尧姓;第三,避讳是讳谥号,还是讳名;第四,汉宣帝之前有饶姓,还是汉宣帝“加食为饶。”本文就四个疑点进行陈说。

第一,尧姓源系出黄帝,还是尧帝?

    《饶氏溯源新探》“根据三沙世系饶氏族谱资料载:源于尧帝后裔饶濙公。
黄帝,公元前2660年,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五世尧帝,黄帝五世孙。初封于陶,后改国唐,谥法‘翼善传圣日尧。’
    二十三世京公,黄帝廿三世孙。周武王褒崇圣裔,以京尧后封于蓟,是为百世不迁之祖。
    二十四世理公,黄帝廿四世孙。自蓟迁平阳,世称平阳尧氏。
    五十四世冥公,黄帝五十四世孙。自平阳徒居临川。
    五十五世铖公,黄帝五十五世孙。生子二,湜未纪,濙受氏始祖。”
从黄帝世系传承至五十五世,虽然简隔选用,即使有误,便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世系序列,而且每世都载有黄帝之孙。这分明就是尧氏系出黄帝世系传承。事实从黄帝到尧帝没有尧氏子孙。尧是陶唐离世后,“后世以帝谥为姓,称平阳尧氏。”至此理应说,谁是以尧的谥号为尧姓,谁就是受姓始祖。所以说“源于尧帝后裔尧濙公是对的。但从黄帝到尧濙公的传世有误,既不符合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也不符合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从黄帝(前2660年)至公元前1045年“京”23世,世代平均年率为70.2年。

第二,周武王之前以父王帝谥为尧姓,还是周武王之后以祖上谥号为尧姓?

    《中华饶氏祖源考》(以下简称《考》)说:“考我饶氏来源出自尧姓。吾族乃帝尧后裔也。原由帝尧子晦明,世封鄱阳,以父王帝谥为姓,遂有尧姓,传至西周(公元前1046)。”
    《饶氏溯源新探》(以下简称《探》)说:“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
    《考》文说,尧之子以父王帝谥为姓。《探》文说,“理”的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两者相距一千多年,相差40多代人,太悬殊吧!谁能解开历史悬疑?

第三,汉宣帝(刘询)之前有饶姓,还是汉宣帝“加食为饶?

    据《饶氏受姓氏祖考辩》说:“查威公生于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官任鲁阴太守,封平阳伯,佐汉名臣。殁于西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寿年87岁。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源》等史籍和多家谱载饶氏名人有饶威公。威公早于汉武帝二年离世。而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嫡曾孙。也就是说,威公离世16年,汉宣帝才“加食为饶。”这说明先有饶威公的饶姓,后又有“加食为饶”的“饶”姓。(注:汉宣帝公元前73年赐饶姓)
    更加离奇的是威公本应是饶(尧)濙的曾祖父,历史颠倒为饶濙的嫡曾孙。如《探》一文转载“根据三沙世系饶氏族谱资料载:
    “一世饶濙公。行二,官西汉京兆尉。魏相御史大夫,奏濙尧后,应避祖讳,宣帝乃令益食为饶,寻赠濙太傅。生子二:鄯、鄂。
    三世顗公,行一。任扶风县尹。生子二:成、威。
    四世威公,行二。字子严,汉征鲁阴太守,有惠政得士民心。生子二:佐、佑。”

第四,避讳是讳名,还是讳谥号?

    首先查谱载的说法。《探文》说:“56世尧濙时为西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询’的改姓‘孙。’……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
    其次,查史籍的说法。谥号,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楚庄五的‘庄。’南宋史家郑樵著《通志•氏族略》曰:“周人以讳事神,谥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氏乃贵称。故谥亦可以为氏。”据《中国家谱通论》曰:“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文姓源头可直接追溯到周文王姬昌。‘文’即姬昌的谥号,其子孙即有以文为姓氏。”同样,唐尧本名放勋,帝尧的“尧”是后人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谥号。       由此可知,“氏及贵称,故谥亦可以为氏。”“尧”也是氏,不是其名。
    避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也指所讳的名字:名讳。”
    由此可以理解,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周文王的“文”,汉武帝的“武”,帝尧的“尧”等都是谥号,不在讳名之列。
    《咬文嚼字》一文说:“我国古代谥号不包括‘姓’在内的。朱文公是朱熹的谥号,这显然不准确。如武帝的“武”,哀公的“哀”, “文”是朱的谥号。”
    中国皇帝称谓惯例,隋及其前的帝王,只标明谥号,而不注庙号;唐及其后的皇帝,只标明庙号而不注谥号,明清两代兼以年号。
再次,笔者的说法。经过典籍的论证,笔者有几点疑问:
    一说:“以谥号为姓氏。”这是古代人得姓方式之一。尧帝,是帝喾的次子,姓尹祁,号放勋。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其后人以父王帝谥为姓。在周代此种例子不胜枚举,难道仅仅是尧的后裔沿至汉宣帝时才要避讳?
    二说:“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还有皇帝,舜帝也是百圣至圣,为何不避讳呢?
    三说:“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谥号是依国王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是对帝王的尊称。《考》文说:“汉之高祖本于唐尧,”难道汉帝刘氏子孙对尧帝尊称不仅不维护,加以褒奖,还要下令避讳,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四说:如果认为是一姓多源之因。尧氏繁衍多支血脉,尧濙是其中一支,沿至汉代,受宣帝“加食为尧,”更没有理由。因尧威是尧濙的曾祖,是一支近亲嫡系。
笔者在本文中联想到四个疑点,其原因归根到一点,就是无因果关系。续家谱,写史评,应定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地点,去探索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结点。推溯系源,当以谱为信史,但家谱也不是白壁无睱。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家谱难免失误。因此,研究家谱,尤其是较为完整的世系源流宗谱,应抓住关键的人和事,以史论证,对号入座,正本清源,避免以讹传讹,误导后人,正是研究饶氏文化的根本宗旨。

原載中华饶氏杂志2016年第1期

 


新闻发布人:管理员5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共筑根脉丰碑 赓续饶氏荣光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