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我俩的故事:平如美棠》的作者饶平如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99岁。
据他的家人透露,饶先生因胆囊疾病入院,仅仅一周,就因突发多器官衰竭匆匆去世。
“爷爷直到入院前每一天都是安静圆满的日常生活。只是今年的年夜饭因故取消后再没有机会补聚,而触目所及,俯仰之间,竟为遗迹。”很多人转发了饶先生的孙女发的一则朋友圈信息,其中还提到,因为疫情期间,饶先生的丧事一切从简。
饶平如先生
每一个知道饶先生的人,都曾被他和妻子美棠的故事所感动。
2008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美棠去世。饶平如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不知所措后,开始写下和妻子美棠相识、相爱、相伴的点点滴滴,当他觉得文字不能表达时,就借助绘画来重现过去的一切。
饶平如花了4年时间,用画笔把他与她平凡普通的一辈子描绘在纸上。
饶平如画下了自己和美棠的婚礼
2012年,饶平如的孙女把他的画作发布到微博上,引起众多网友关注。2013年5月,《我俩的故事:平如美棠》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本来没想过要出版它,我只是想记录下这个故事给孙子孙女们看,让他们了解他们的奶奶,而图画是最能接近和打动孩子们的方式。”饶先生当时这样说。
青年时代的平如和美棠
大户人家少爷,黄埔军校学员,抗日战场上的炮兵排长,相亲时的一见钟情,与妻儿的22载分离,归来后相守病榻……整整一甲子,聚散有时。
饶平如这种不经意而为之的文字和画面,受到了各个年龄层读者的喜爱——它唤起了年长者对从前那段岁月的回忆,也令年轻人向往那种爱情。
《我俩的故事:平如美棠》出版后,饶平如曾经来过杭州,和读者一起分享这本书。
那是2013年7月27日下午,在杭州图书馆。
面对着台下一张张渴望得到“爱情秘笈”的青春面孔,饶平如反复提到了一句话——
“在爱情里面,在婚姻里面,你不要讲道理。如今的社会,很多人有理,却无情,很多悲剧就是这样出来的。你要有情,情字当头,才会天长地久。”
那一天,一位20多岁的后生晚上就要“毛脚女婿”见岳父岳母了,他问:“饶老师,今天晚上,我要见我女朋友的父母了,是第一次见。您是过来人,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经验?”
听到这个提问,饶平如笑了:“第一次见美棠父母时,我的原则是——多说多错,言多必失。”
“在吃饭时,岳父问我,你抽烟吗?我说不抽,他说蛮好。我的确是不抽烟的。再过一会儿,他又问我,你喝酒吗?我说不喝,他说好好好。其实呢,我酒还是喜欢喝一点的。”
“这样的场合,你应该听话一点。有些事情,不要再认真了,你打打哈哈,就过关了。”得到这样的“秘笈”,那些下午,所有在场的人都笑了。
早2012年4月,《我俩的故事:平如美棠》尚未出版,央视的一位栏目主编范铭曾在《钱江晚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细节:
美棠去世后,饶平如从她发际剪下一缕银发,用红丝线扎上,他说“这是她唯一剩下的东西”。
美棠走了,但她的骨灰没有安葬,因为饶平如要等着他的骨灰一起,装在同一个盒子里,多余的撒向大海。他说,这是他“最完美的结局”。
如今,他们可以相聚了。
其实,在杭州,饶平如先生还有一群小友,他们都曾是杭州高级中学的学生,如今在不同的大学就读。
感谢杭高与丰子恺做媒,我与93岁的平如先生相识于樱花烂漫的2014年3月。彼时,平如先生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慕名来到杭高,来寻他的“偶像”丰子恺的踪迹。我带着平如先生细细看了丰子恺当年走过的甬道,曾经读书学习过的教室,以及丰子恺恩师李叔同先生住过的宿舍。记得还与平如先生一起在鲁迅种的樱花树下合影留念。
那似乎是个午后,从中河边高高的树缝里漏过来的阳光洒在平如先生微笑平和的脸上。平如先生精神很好,脸庞清癯,与一进古朴的小楼以及樱花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如此春光与前尘影事。
我记不清《平如美棠》这本书是平如先生在杭高给我的,还是由他的朋友后来转给我的了,但一看过这唯美的画风文字与爱情,这本书就成了我最爱的也是之后常用的书籍之一了。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每每翻看这殷红的封面,白乐天的这句诗就浮现在我脑海,也仿佛浮在这本书带着红色横纹的扉页上——平如先生对美棠的思念真是刻骨铭心。
每次讲到这里,也为孩子们推荐平如先生的这本书。也每次麻烦他为孩子们题签。
高利老师说,饶平如先生总是愉快地为孩子们写下鼓励的话。
一位长者与一群孩子之间,就开始了书、画、信件的交流。
清明节这天,孩子们看到饶先生去世的消息,纷纷给高老师发了微信。
所以,在送别的心情之外,高老师也感到欣慰,因为——“这群少年还能记得这位曾经用美文真情滋养过他们的饶爷爷。”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