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饶绪镇宗亲是四川省西昌市著名的抗战老军人、老中医,也是一位热衷于饶氏文化事业的先驱,许多较早参与饶氏活动的宗亲或许都还记得这位慈祥的老人。他一生坎坷,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却为社会做出了诸多贡献。他与饶玉华会长立志编撰《中华饶氏通谱》的梦想不谋而和,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忘年之交。饶玉华会长肩负嘱托,不敢忘怀,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通谱编撰工作正式进入了编辑阶段。此时此刻,我们通过再次怀念饶绪镇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以鞭策我辈在通谱编撰工作中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饶绪镇,字中和,1919年冬月生于四川省西昌市上西街,祖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菱塘,祖上是科举世家,父亲是一位郎中。饶绪镇自幼机敏聪慧,记性惊人,悟性过人,从小就受到父亲岐黄之业的熏陶。如果这是一个和平年代,子承父业或许就是饶绪镇的归宿,然而饶绪镇命运大起大落,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国难当头 弃笔从戎
194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持久战阶段,当此民族危亡之际,正在西昌省立高中读高二的饶绪镇,这位身材颀长、浓眉大眼、21岁的热血青年,抱定杀敌卫国的决心和热忱,毅然弃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十八期第一总队炮科。毕业之后,被编入57军113师炮兵营当排长,立即开赴湖北襄阳一线,与气势汹汹的日寇拼死激战。在枪林弹雨的洗礼中,这位智勇双全的年轻排长两次负伤。他的勇猛顽强、机灵应变与学力智慧,受到了上峰的器重,被破格选拔进入国民党中央军委办公厅任参谋。并结识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饶绪镇因才干出众,被选荐到西康靖边司令邓秀廷部,受邓秀廷的赏识,曾于代表邓赴重庆国民党军委会办公厅,晋见蒋介石,当面陈情。1944年冬,饶绪镇回乡公干,时值贵州独山失守,大西南岌岌可危,蒋介石先生向全国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急切呼唤。25岁的饶绪镇热血奔涌、寝食难安,遂与读高中的胞弟饶绪道发起“朋友从军”运动,日夜奔走呼号,以其炽烈的赤子之心和出类拔萃的组织才能,在西昌、会理等地动员起426名知识青年参军抗日。启程这天,地方政府组织了盛大而隆重的欢送仪式,饶绪镇代表义愤填膺的应征青年们慷慨陈词,全城父老乡亲夹道送别。日本投降后,饶绪镇被委任为宁属靖边司令部参谋兼六分区(宁南)司令部参谋长。多年以后,在他87岁高龄的时候,写下《诉衷情》,感怀当年激情澎湃的抗战岁月:“当年投笔为国仇,何曾惜此头。大好河山沦陷,华胄当怒吼!”
西昌解放前夕,不少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逃往台湾或海南,饶绪镇凭他的战功和职位,特别是他与陈立夫的亲密关系,要走是不成问题的。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而于1950年4月3日率部向解放军缴械投诚,受到解放军184师政委梁文英的接见。后来由于历史问题,当年8月他被捕入狱,按历史反革命罪判刑10年,继后又管制20年。
漫漫三十年的牢狱生活,饶绪镇并没有消极抵触。三年困难时期,川北监狱也闹水肿病,每天都要死人。饶绪镇被派去看护病人、掩埋死人,不久,他也患了水肿病。他的父亲是西昌著名的老中医,他小时,父亲曾教他读过几本汤头歌诀。患水肿病后他冥思苦想,终于记起了几个药方,请监管人员照方买药,居然把水肿病治好了。监狱领导知道后,叫他为患病犯人看病,到广元、绵阳、德阳等地买药,很快便把狱中大部分水肿病人医好了。他要求给他买几本中医书进行系统地学习,领导也大力支持,并派他到几所监狱轮流治病。在他刑满将要释放时,监管人员挽留他在监狱里当医生,但他谢绝了,他要求回到西昌,为家乡父老服务。1980年,他从川北监狱刑满释放,回到西昌。1985年,饶绪镇的历史问题由四川省军区平反。
忆及这段往事,饶绪镇谈笑风生、无怨无悔:“古人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坐牢也算是一种‘福份’。一来使我躲过了文革劫难,二来共产党的监狱也是一所大学校,我在狱中学会了中医,才有今天的生活基础。”
悬壶济世 耄耋成“家”
1980年饶绪镇回到西昌,生活无着,想行医为生,又无行医执照。于是他闭门苦读,于1981年申请参加全国中医专业考试,取得了合格证书,经市卫生局颁证,开了“中山诊所”,实现了悬壶济世的理想。
历尽磨难志高远,沧桑之后有诗意。2001年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81岁高龄的饶绪镇和妻子一同参考,因考题包括中西医,他们没有学过西医,未及格。第二年他们夫妇再次补考,终于考试合格,领到了医师资格证书。因这次领导照顾只考中医,饶老便把自己的合格证戏称为“恩进士”。
此时,执岐黄之业20年的饶绪镇,已是用方独到、医技精湛、声名远播的名老中医;地处偏僻的中山诊所声誉日隆。本地病员口口相传,络绎不绝,每天门庭若市;外省市病员也纷纷慕名而来求医。
悬壶济世不仅是饶绪镇的谋生之道,更是他回报故土、造福百姓的最佳途径。饶绪镇一贯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称“用方如打炮,贵在精准覆盖”,不愧为黄埔炮科出身。在二十多年的临床诊疗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长于内科,尤擅妇、肝、肾诸科,临床治愈的病人无以数计,同时,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其中,有专程从专家云集的北京,赶来求治顽疾的一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人员,数月而愈,乃感饶绪镇这恩德,敬献铜扁;还有省军区副司令员张培敏的家属在诸多军地医院久治不愈的痼疾,经饶绪镇妙手而回春,张将军为饶绪镇的传奇经历及其医德、医风、医技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与他结下极为深厚的情谊。1998年春,百忙之中的将军拨冗专程赶来,在邛海南岸灵鹰寺为饶绪镇主持80寿典,并兴致勃勃地与精神矍铄的饶绪镇合影留念。平日,张将军更是经常电话慰问,还不时给饶老捎些各地的时鲜特产。此后,部队的官兵和家属,新疆的、内蒙的、福建的…… 一拨又一拨地从天南海北慕名来昌求治。饶绪镇固守着“有医无类”的信条,无论本地外地、贫富贵贱,一律以礼相待,精心把脉,分型论治。对于贫困者,常减免或接济费用;他以自己老迈之躯虔诚地践行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古训。
天道酬勤亦酬善。“半路出家”的饶绪镇已然耄耋成“家”,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兼职副教授。该学院出版了饶绪镇的系统医案,知名教授专门为之动情作序,重点推介。2003年,饶绪镇又出科研成果——他精心研定的“非典”药方,被纳入国家中医药处方库收存,并荣幸地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
鉴于他的医学成就以及影响力,饶绪镇长期分别担任西昌市政协第三、四、五、六、七届常委,凉山州政协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常委,凉山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西昌市红十字会理事、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城区卫生协会会长等职务。积极参政议政,在每年的州、市政协会议上均提出议案,撰写的保护耕地、关心“三农”、推广农业科技、扶持个体工商户、净化文化市场、设立市民公共阅览栏、保护文物古迹、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案均得到重视,多次评为优秀政协委员。他的生前好友,原州政协委员孙学华这样评价他:“饶老一生胸怀坦荡,从容大度,品质高尚。作为党外人士,他积极参政议政,敢于直言。同时,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资助学助困,为家乡、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情爱深深 仁德而寿
饶绪镇一生爱国,命运却历尽坎坷,一次又一次错过了恋爱结婚的黄金季节。他年轻时曾结识过一些意中人,但由于兵荒马乱,世事变化,始终没有成家。
1986年,饶绪镇已经67岁,爱神终于降临在他面前。一天,云南省巧家县面粉厂一位年轻妇女来找他看病,一把脉便知道是气郁伤肝引起的妇科病。为了慎重确诊处方,饶绪镇叫她说说病历。她说她叫夏启芬,今年36岁,已婚,生有一子,因丈夫酗酒赌博,夫妻经常吵嘴、打架离了婚。经多方求医无效,才慕名来找饶先生诊治。饶绪镇见她说的病因与自己诊断的结果吻合,便开了个疏肝理气的方子,鉴于她相距遥远,给她捡了5副药。一个多月后,这位妇女又来了,而且带了2公2母4只鸡来,说是感谢饶先生医好了她的病。饶绪镇心想:要感谢我,送一两只公鸡也就罢了,送两公两母是啥意思呢?于是对她说,她不说明用意,坚决不收。她一急就说了实话:上次来看病,见他一个人又要看病,又要卖药、捡药,忙不过来。事后又打听了他的身世,知道他没有结过婚,因此想来给他当个帮手。如果他不嫌她有个儿子,她愿与他共同生活,向他学中医药。饶绪镇说自己已67岁,她才36岁,年龄不相配。她却说:男的大点好,脾气好,待得人……饶绪镇回忆当时的情景,眼里闪耀着喜悦的星光:“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说得那么老实、真诚,我还能忍心回绝她吗?于是我打电话通知我的亲朋好友及港澳台地区黄埔军校的同学,于当年8月15日在成都举行婚礼,300多人汇聚祝贺,继后又回西昌接待了亲友。我67岁终于当上新郎了!”结婚以来,饶绪镇不仅把她当作知心识义的爱妻,而且当作自己的得意门生,言传身教各种中医药知识。经过几次考试,她已取得了上岗行医证书,成了饶绪镇的得力助手。
饶绪镇结婚后,虽近耄耋之年,但身体十分硬朗,除了他有一份宽厚待人的心外,更重要是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情,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让他的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华。
从2000年起的五年间,饶绪镇就为筹建在南京雨花台壮烈殉国的西昌籍抗日将军华品章纪念碑以及另300多位凉山籍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多方奔走,不懈呼号。他在省内外黄埔校友中筹集资金,其中的艰辛与执著,常令他身边的亲朋们感动不已。终于,在200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在西昌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抗战纪念碑在松柏蓊郁风景如画的西昌泸山巍然而立。如今,已成为泸山一景,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此后,他又在苍翠欲滴的尔乌山中,建了华将军纪念塚和西昌籍108位抗日阵亡志士纪念塚。
与此同时,饶绪镇还先后荣获“黄埔军校同学会(全国)先进会员”、“天府健康老人”、“全国健康老人”、“海内外杰出爱国人士”等一系列称号。2005年夏,精思善文的86岁饶绪镇作为抗日老战士,应邀参加中共四川省委举办的“抗战胜利60周年理论研讨会”,他的论文《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相当的深度和高度一举夺得二等奖,乡人无不尊而敬之。
饶绪镇痴心不改地热爱着祖国,热爱着家乡西昌。他以积德感恩之情,多次捐资助学。出资设三衙街公众阅报栏,每天张贴6种报纸,十多年来深受读者好评。先后为改善母亲湖邛海环境,捐资2万元、树木300株。捐资1.5万元修老山厂坝路;5.12汶川地震后,向灾区捐资1万元;直到去世前一月,他还为川兴中学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4棵珙桐树苗。
在清虚淡远、宠辱不惊的老人心目中,荣誉、地位与挫折、逆境一样,统统不足挂齿。正所谓“恬淡虚无不老心”——成名成家的饶绪镇,秉承孙大总统“天下为公”的遗训,以自己的医德、医技治病救人,为民服务,在西昌中医界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淡然、泰然中,尽显其平而不凡……
热衷族事 首倡通谱
饶绪镇先生晚年十分重视家族事务,虽然身处西南,但心系江西金溪左坊菱塘祖地,深受家乡宗亲的爱戴。2003年参加金溪县左坊镇菱圹村饶氏宗祠大型祭祖活动。2004年捐建金溪县左坊镇菱圹村“万年圹”。2005年8月13日,西昌—金溪饶氏五代在西昌泸山举办纪念“抗日胜利六十周年、悼念抗日阵亡将士”活动。
饶绪镇老人一直非常关注饶氏历史,多次亲笔手书对饶氏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励,主动承担《饶氏宗谱研究动态》在西昌地区的分发工作。2006年11月19日,捐款1000元用于《饶氏宗谱研究动态》的编印和发行工作。
2007年4月15日,饶玉华会长怀着崇敬的心情,与父亲饶文生到达四川省西昌市,拜望饶绪镇先生。原定两天的行程延长到四天,饶玉华充分感受了饶绪镇老人的日常生活,更通过彻夜长谈,深深地理解饶绪镇老人的家国情怀。饶绪镇生活清贫,个人无欲无求,但却热衷公益,数十年来,累计为公益事业和饶氏宗亲事业捐款上百万元。这次与饶绪镇先生的近距离接触,受到了饶绪镇大爱无私的感染,饶玉华投身宗亲事务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升华。
通过长期的考察,通过推心置腹的交谈,饶绪镇也认可了这位年轻人,他把心中愿望——编修《中华饶氏通谱》重任托付给饶玉华,这也是饶玉华多年的梦想,在饶绪镇的鼓励下,饶玉华编修《中华饶氏通谱》想法更为自信,更为坚定。2007年下半年,饶绪镇委托饶玉华负责在江西南城重修五世祖信公墓,并首先捐款。在诸多宗亲的协助下,次年,信公墓终于修成,可以说圆满地达成了饶绪镇先生的心愿。
2008年清明,五世祖信公墓正式竣工,以饶玉华为首的全国各地宗亲50余人,在祭奠信公的同时,召开了第一届中华饶氏文化研讨会。这次在中华饶氏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会议,可以说是中华饶氏全国宗亲组织的开端,这与饶绪镇倡导的重修信公墓、编撰《中华饶氏通谱》是分不开的,这也是首个以中华饶氏名义主办的公益项目。其中饶绪镇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饶绪镇宗亲的德行感召了广大宗亲,成为了中华饶氏宗亲组织的开创者之一。鉴于饶玉华出色地完成了信公墓的修建,饶绪镇先生对其工作、人品都十分满意。由于身体原因,饶绪镇无法到南城参加信公墓竣工暨祭奠仪式,但是他已经认定饶玉华为可信赖的人,他专门托人送来30000元现金,愿意交由饶玉华保管,作为《中华饶氏通谱》编撰的启动基金。目前,专门用于通谱编撰的“饶氏通谱编委会对公账号”已经设立,饶绪镇先生捐助的3万元以及饶玉华捐赠的1万元都已经存入此专用账户,成为该基金的首批捐款。
此时的饶绪镇自知年事已高,或许不久于将来,他对饶氏文化的惦念始终未曾放下,为了寄托自己的编修《中华饶氏通谱》的心愿,他向中华饶氏文化研究中心捐献《饶氏宗谱》1套(影印件),也把自己珍爱的尧帝、元亮公、裕公三幅祖像、《饶绪镇和华品章的文史资料》《西昌市尔五林区九地“饶氏林园”20块碑文资料》《中华饶氏千秋篇》(上、下、续3册)《航天城西昌》以及个人照片42张、光牒4张,供中华饶氏文化研究中心收藏参考。
生命最终要回归自然。饶绪镇选择的是朴素悄然地离开,如清风入林,倦鸟归巢。
2009年3月14日18时58分,饶绪镇先生在西昌永远地走了,这位90岁的老人,留下了生命最后的感人音符。在他的遗嘱中,只有短短的三句话:死后不举行任何悼念活动,6小时后送上山安埋,不要麻烦组织,不要扰民;丧事一切从简,不要放火炮,不要烧香点蜡、烧纸钱,不杀牲、不请客、不送花圈、不收礼;入土为安后,再告诉亲友,报告死讯。西昌尔舞山,老人与青山长眠,这是他最后的归宿,而这却是我们追寻他生命足迹的起点。
2009年3月14日深夜,中华饶氏网发布讣告,表达对饶绪镇宗亲的哀悼之情。生命注定要燃烧,饶绪镇选择了戎马生涯以全爱国之志,如百川归海,生生不息。他“生不谋私,不争生前名利;死不务虚,不争生后哀荣”的品格,正是他人格魅力风范的有力体现。
如果生命是饶绪镇的一首曲子,那么遗嘱就是他生命的最后音符,无论怎样,它都洗去了隆重和奢华,都值得我们用心再次聆听……
(本文由中华饶氏文化研究中心提供,部分数据来网络。责任编辑/饶祖坚,原载《中华饶氏》201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