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惠山古祠堂群:刻画着百姓人家的家族年轮
类型:综合新闻  发布时间:2010/10/2  点击量:1326    
 

惠山古祠堂群探访

—— 这里,刻画着百姓人家的家族年轮

 

 
 
 
 
 
 
 

     国史、地方志、祠堂是中国古代三大文化流。

  在无锡惠山古镇只有0.3平方公里范围内,京杭大运河支流惠山浜从古镇缓缓穿过,窄窄的河道刻满了岁月的斑驳陆离,当年却是乾隆、康熙下江南、上惠山的必经之路。河道两岸,商贸繁荣,祠堂林立,至今保存着自唐代到民国这1200年间的古祠堂及遗址118处,堪称中华谱牒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每一座祠堂就是一本故事,刻画着普通百姓的家族年轮,触手可及皆是千年历史的文脉肌理。有专家指出,无锡惠山祠堂群完整和系统地保存了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的传统祠堂文化保存着唯一的群落遗产。

  118座祠堂,串起千年吴地历史

  “惠山现存118座祠堂,祭祀姓氏80多个。祠堂依山而建,左右相邻,成巷成街,多数祠堂单体规模不大,形制不高,以江南民居形态为主。而吴地历史上的重大变迁和文化轨迹,却都可以从祠堂中寻到端倪。可以说,祠堂群是映现无锡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惠山古镇办陈晓红处长告诉记者。

  据无锡地方文献记载,惠山古镇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原无锡市园林局高级政工师宋祁新和祠堂群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告诉记者,惠山最古老的祠堂是“大王庙”,祭祀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为纪念春申君疏浚古芙蓉湖的功劳,唐人就在春申涧旁的春申里立庙祭祀,唐代诗人张继“春申祠宇空山显,古柏森森石泉水”即为佐证。

  大概在元、明之间,惠山祠堂逐渐成为群落。明代无锡文化名人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记录了惠山街当时祠堂、庙宇林立的景况。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嘉靖之后,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风大兴,无锡邑内外的宗族,纷纷到惠山古镇“争一席之地”建祠立庙,于是在惠山山麓、惠山浜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分布的基本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祠堂所祭祀的历史人物多达180多位,其中宰相级的就有9位,除楚国宰相黄歇外,还有唐代宰相李绅、张柬之、陆贽,宋代宰相范仲淹,王旦、司马光、李纲,清代总理大臣李鸿章,而当过尚书、侍郎的人物,多达30多位。

  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率先在苏南破土,一批民族工商业先行者如荣氏、杨氏、钱氏等家族,因其所从事的纺织、建筑、面粉等行业聚集四方商贾,一批行业祠和会馆祠先后在惠山古镇建立起来,为惠山祠堂群留下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时代烙印。

  一个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是什么吸引了从古至今的名门望族云集于此,建祠立庙?

  惠山祠堂研究专家金石声认为,祠堂群揽惠山、拥太湖,自古就是江南名山胜地,明清以来又是全国重要的“米市”、“布码头”,康熙、乾隆曾14次到此巡幸;江南名刹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云集次第,风水极佳。古代有钱人也和今天的人一样,房子要选黄金地段、风水宝地,而惠山浜一带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称,因此这里成为建祠的风水宝地也就不足怪了。

  枕河江南,祠堂精彩各有不同

  惠山祠堂群的发展轨迹,是一部凝固的无锡史,祠堂本身也在历史变迁中异彩纷呈。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专家夏泉生将惠山祠堂群总结为为“神祠”、“墓祠”、“宗祠”、“专祠”、“先贤祠”、“忠烈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会馆祠”等11个大类27种,特别是一些人数不算很多的小姓氏,在惠山祠堂群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体现出惠山祠堂群“姓氏有大小,地位相平等”的独特祠堂文化。

  在祠群中,最有名的神祠当属祭祀茶神陆羽的陆子祠。陆羽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后人奉之为“茶圣”。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来到无锡一带避乱,隐居惠山寺,品评惠山泉水,列其为天下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从此享誉海内,陆羽也被祀为“茶神”。

  “虫祠”刘猛将庙是惠山最有趣的神祠之一。刘猛将庙祀主刘琦原是南宗抗金名将,曾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后来遭秦桧构陷,贬谪地方。在任期间治理水患,尤其驱蝗有功,被后世尊为“虫神”。走进刘猛将庙,只见他右手执笏板,左手捏腰带,背后木匾上写着东、西、南、北、中的驱蝗咒语: 

  一洒东方甲乙木,东方蝗虫不入屋; 

  二洒西方庚辛金,西方蝗虫都死尽; 

  三洒南方丙丁火,南方蝗虫不敢过; 

  四洒北方壬癸水,北方蝗虫不张嘴; 

  五洒中央戊己土,中央蝗虫快飞走。 

  急急如律令赦。 

  据说,只要无锡某方出现虫灾,老百姓就会到虫神祠祭祀,然后抬起虫神像,敲锣打鼓地到田里驱蝗。有趣的是,惠山祠群中,这间祠堂最小,连道光所赐“福佑康年”匾额都容不下,倒也应了“庙小神仙大”的俗语。

  除了种类多,在惠山祠堂群中,我们还发现了像杨藕芳祠这样具有西洋建筑元素的祠堂。

  杨藕芳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创始人,和刘铭传一起开埠台湾。深受西洋文化熏陶的杨藕芳,其祠堂也中西合璧。从外观看,红砖结构、劵门拱顶,颇具西洋建筑风格,入得院内,砖砌木造的廊柱和屋顶,又是典型的中式风格。

  和杨藕芳祠隔河相望的另一个杨家祠,则是鼎鼎大名的“留耕草堂”,原由杨藕芳兄弟杨艺芳别墅花园改建,乃惠山园林祠的代表。主屋留耕草堂为歇山顶建筑,中有屏门,东西开有花窗,南有池沼,池南即戏台。

  金石声认为,祠堂中的戏台过去对民间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户人家召集子弟祭祀后通常就是吃饭、看戏,邻里穷人读不起书,也通过看戏学到一些封建伦常和道德典故乃至历史知识。

  纵观惠山祠堂群,从原始的、自然崇拜的神祠创建,到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的中西合璧祠堂建筑的出现,昭示了惠山祠堂文化从农耕文化到城市文明的演进轨迹,这是惠山祠堂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过渡的历史印记。

  留住记忆,让古祠堂群“活”起来

  “祠堂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终结。”金石声说,五四运动在打倒孔家店的同时,也让惠山祠堂群遭到第一波冲击。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文化大革命,祠堂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始基础失去了,老祠堂逐渐成为百姓日常起居的场所。

  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一种轮回。2007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惠山古街作为无锡保存最完整、文化内容最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融一体的历史街区,它的保护、修复和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惠山古镇街区的保护修复已初见成效。目前,核心保护区已完成上下河塘两岸、横街的主要景观修复,直街两边的祠堂等古建筑修复、直街入口广场与中国泥人博物馆建设也正抓紧实施,核心区的保护和修复将于2011年底全面完成并向世人开放。”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任培燕介绍说。

  新中国成立后,惠山祠堂群基本是分给当时的城市贫民和看祠堂的“祠丁”居住的。40多年来,3万平方米的祠堂区住了数千户人家。在这次祠堂群的恢复、修复过程中,迁移祠堂内的居民成为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

  令人感动的是,惠山祠堂群的保护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在迁居过程中,当地居民除献计献策外,还纷纷“献宝”——将家中使用或收藏的民俗旧物捐献出来。从道光年间的汉白玉石盆、清代嘉庆年间的莲花座石构件,到百姓人家的铜锁、鸡笼橱、面条柜、架子床,甚至木勺、酒坛、酱缸,每一个捐赠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薛家祠堂祀主薛福辰的曾孙女婿顾帘江,还将薛福辰当年的一品顶戴帽冠顶珠4枚、朝珠1串和一品夫人凤冠饰品捐赠给了古镇办。

  时至今日,在惠山直街、横街以及上下河塘的老房子里,还住着几位老祠丁,他们都是已近百岁的老人了。龚炳锡老人是元朝高士倪云林祠的第六代祠丁。他说:“每个祠堂就由一家人代代看守,是传子不传婿的,我的爷爷、太公、太太公都是这里的祠丁,到我已经是六代了。”祠丁平时的工作就是洁净神位、保管好祠堂里的宗谱等文献和礼乐祭器,同时还要防火防漏、灭鼠除虫、清扫庭院、养护花木。除此之外,每年的农历三月、八月,祠堂家族的族人会前来祭祀,祠丁要事先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据说,那时候,看祠堂的人家一年只有三石六斗米,祠堂里给的工钱开支不够,许多祠丁开始利用惠山得天独厚的黑泥,捏泥人卖给过路商客,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惠山民间泥人生产模式。这就是惠山泥人的最初雏形。这也进一步说明惠山祠堂文化与惠山泥人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有专家建议,在惠山古祠堂群修复保护过程中,应让祠堂文化和当地的园林、书院、泉、茶、民间曲艺和泥人等元素融合,且应保留一部分老居民和“祠丁”的后代。因为保护祠堂群,不只是为了让古镇“火”起来,更应该让它“活”起来。惠山古祠堂群应成为讲述家国历史、地域变迁活生生的记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徐 宁

新闻发布人:饶氏文化研究中心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