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年前寿匾现身文昌农家祖屋》(详见本报3月5日相关报道)
一本泛黄家谱揭开寿匾“身世”之谜
文昌锦山一居民历时半年找到寿匾来历,发现清末官员韩锦云与寿匾主人的后人是亲戚关系
核心提示 一块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寿匾,其“前世今生”扑朔迷离。文昌一居民经过长达半年的查找和考证,近日终于在一本民国初期修订的老家谱中找出了该寿匾的来历。该居民发现,这本泛黄的家谱中不仅记载了老寿匾的相关内容,而且还证明了清末爱国官员韩锦云与老寿匾的主人家是亲戚。记者 陈标志 文/图
200多年前寿匾现身农家祖屋
“扑通”一声,一块长约2米的厚木板,从几米高的屋梁上重重地掉下来。由于年代久远,虫蛀侵害严重,木板摔成碎片。这是20多年前,发生在文昌铺前镇林梧村委会中台村一处百年老宅里一件极其普通的事。被摔烂的是一块牌匾,而与其同年代且位于正堂屋梁上,还有一块长约2米、上有阳文字体的厚木板。老宅主人趁着房屋翻修维护之际,将这块保存完好的木板从房梁上小心翼翼地取下来。这块厚木板被人抬到了一间旧屋里,与柴火堆放在了一起。
20年后的今天,被保存下来的“阳文木板”被人发现,它居然是一块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寿匾!而从空中掉下损坏的那块木板,是一块“同龄”的“官员履历”牌匾。在20多年前,这两块老牌匾一直悬挂在中台村吴姓家族祖屋的屋梁上。
今年3月初,本报记者前往中台村采访,吴姓家族后代将该寿匾从柴堆里抬了出来。该寿匾上有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永介眉寿。寿匾两旁有阳文小字,写着“寿比南山”、“九表开一荣寿”等内容。根据寿匾的文字记载,内容大致为:晚辈为母亲祝贺91岁生日,好友送来了这块祝寿牌匾。牌匾左边有送匾祝寿人的官职和两个篆刻印章。
由于寿匾上的文字内容有限,加上与其对应的“官员履历”牌匾不知所踪,这块老寿匾究竟是何人所送?它又是送给谁的老母亲?牌匾上的“吴圣瑜”又是谁?当时的说法不一,寿匾“身世”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
一本老家谱揭开寿匾神秘面纱
之前有人初步推断,当时中台村一名叫“吴圣瑜”的官员,其母亲过91岁生日,吴在惠州做官的好友送来此寿匾。但经过进一步的考证,这块寿匾不是送给吴圣瑜母亲的,而是送给他妻子刘氏祝寿的。
近日,文昌锦山镇居民吴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他经过半年多的查找和考证,从一本泛黄的老家谱中,查找出该寿匾的“身世”。他告诉记者,该寿匾的主人是中台村吴姓家族的刘氏,也就是吴圣瑜妻子。在该寿匾上,也依稀能见到“兄嫂”之字样。
吴先生通过传真和电子邮件给记者发来了相关证据——一本民国二年(1913年)修订的《吴氏家谱》。里面的相关页张显示,吴圣瑜生于康熙庚辰年(1700年),卒于乾隆癸亥年(1743年)。职务清从六品儒林郎。吴圣瑜的妻子刘氏比丈夫小3岁,终年92岁。而且该牌匾也是吴圣瑜过世后所送。吴圣瑜母亲方氏生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卒于雍正戊申年(1728年),终年才54岁。之前“为母祝寿”的说法被推翻。
韩锦云与寿匾主人后人是亲戚
吴先生在这本家谱中还发现清末著名爱国官员韩锦云与吴圣瑜的后辈原是亲戚。
韩锦云(1806-1874),文昌锦山镇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二十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被当时皇帝赏赐二品顶戴花翎,总揽四川行政、民政、财政和监察大权。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根本利益,与实行严禁鸦片的林则徐站在一边,积极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在当时被称为“海忠介后一人”。
比吴圣瑜晚出生100多年的韩锦云,彼此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在这本家谱中,吴先生发现韩锦云写给吴姓家族的多首诗句,而落款是“翰林院庶吉氏姻侄韩锦云拜撰并书”,证明韩锦云与寿匾主人的后人有亲戚关系。
这块老寿匾,如今被揭开神秘面纱。它反映了当时官场和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习俗。但由于该寿匾缺乏有效的保护,木质受虫蛀侵害,受损严重。如果不及时保护,老寿匾不久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源自海南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