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和厦门大学考古人员在江西靖安县高湖老虎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红陶和彩陶文化,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和文化遗物。日前,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这个遗址的田野考古进行了检查验收,并给予高度评价。
江西靖安高湖老虎墩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徐长青告诉记者,2009年至2010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和靖安县博物馆对靖安高湖老虎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和文化遗物。
徐长青说,红陶文化遗存分布在遗址的最下层,出土了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针、石犁、石镰、石镞等。彩陶均为白衣红彩或褐彩,有细线网格状纹饰,也见宽窄不一的带状纹饰。其时代却与四川大溪文化和湖南洞庭湖周围的汤家岗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初步推断其年代为6000年前。
此外,还发掘清理一处4500年至5000年前的大型祭祀台,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墓葬114座和红烧土建筑遗迹。祭祀台是用比较纯净的黄色粘土堆筑而成,局部厚达80厘米,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左右。114余座小墓就是在祭祀过程中多次埋葬形成的,墓葬为土坑烤壁墓,多数东西方向,长80至110厘米,宽约40厘米,深20至25厘米,墓穴内有火烧过的骨渣以及残破的陶器。陶器的种类主要有豆、壶、器盖等。墓葬中还出土了鬶、觚等。在祭祀台的下层,考古人员发现一组由鹅卵石铺成的道路遗迹。道路由南往北分布,残长4米,宽0.9米,呈直线状分布。
徐长青说,发掘的距今6000多年的红陶和彩陶文化填补了江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段空白,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和时代编年上具有重大意义;发掘的祭祀台和114座墓葬是江西省史前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老虎墩遗址位于靖安县高湖镇中港村委邓家自然村东侧水稻田中间,是一处土墩类型的古文化遗址,原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现存面积5000余平方米。两次发掘共布方36个,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