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荥阳侯后裔 长驻名山600年
类型:综合新闻  发布时间:2011/1/15 16:36:24  点击量:2649    
 

700年前,他们的祖先是开国功臣,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600年前,为寻找建文帝,他们隐姓埋名,进驻川西深山,以“腰磨”为碑。
  
  他们就是荥阳侯郑遇春后裔,一个在名山县蕃息了600多年的传奇家族。
  
  沿着名山延镇河,辗转于总岗山山下。寻访这个明代开国功臣的后人,瞻仰昔日忠臣的遗存。
  
  看600年家国情怀,纵贯古今。
  
  开国功臣落难
  
  退隐名山深山
  
  1月5日,天空下着小雨,总岗山山下,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
  
  一个老院子里,今年81岁的郑循宽正在家里烤火。
  
  门外的水泥路两旁,是林立的崭新楼房,四周是一片绿色的茶园。
  
  “当年,我们祖先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老人对村主任郑继荣说。
  
  时间回溯到700年前,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春加入义军,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荥阳侯”。
  
  1380年,朱元璋兴起“反贪运动”,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有实权的宰相胡惟庸的人生。
  
  1390年,因受“胡惟庸案”的牵连,郑遇春定为“胡党”,被朱元璋诛杀。
  
  作为郑遇春的后代,郑孤贞继承了上一辈的爵位——荥阳侯。
  
  可惜好景不长。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7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争夺皇位的战争。在那场被称作“靖难之役”的历史事件中,郑孤贞重披挂上阵,在山东抵御,屡次将燕军打败。
  
  在这个中国历史上被称作“靖难之役”的事件中,以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当上皇帝而结束。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发为僧。
  
  “郑孤贞不耻成为朱棣的臣子,一方面为躲避追杀,一方面也为寻找建文帝下落,郑孤贞来到四川。”郑循宽说,“后来来到当时蛮荒之地的雅安边陲,在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安居。”
  
  郑孤贞到达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就再也没有离开。

荣阳侯碑


  
  “腰磨”为碑
   改名“孤贞”表忠心
  
  古老的墓地座落于被当地人称作壁山的山脚,踏上台阶,81岁的郑循宽和64岁的郑环贵拿着《郑氏家谱》来到郑孤贞墓前。
  
  面对祖先,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墓碑上清楚地刻着墓碑的修建时间:“明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卯月建碑”。
  
  “郑孤贞本名并不是‘孤贞’,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忠心而易名。”郑循宽说。
  
  话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后,民间盛传建文帝削发为僧,在四川隐居。于是郑孤贞隐姓埋名,从封地荥阳(今河南一带)带着妻儿老小一起来到四川,寻找建文帝下落。
  
  经过数年的寻找,郑孤贞流落到双河乡金鼓村。在这里,他自号孤贞,意为“伤孤城之守贞也”。
  
  “郑孤贞的墓碑是后人所立,他原来的坟仅为一个土坟,墓碑就是一个石磨,后人称作‘腰磨碑’。”郑循宽指着坟前已经碎成两半的磨状的石块说,郑孤贞去世后,后代遵从他遗志,以腰磨为碑,意思为转徙磨难,忠贞不息。”
  
  郑孤贞临终时,一直也想着打败燕王,重建建文帝的江山。
  
  “孤臣无二心自北平篡成籍贯故尔弃楚北,贞士有一德虽南京失守卢墓依然在蜀南。”郑循宽念着墓碑正面对联,荡气回肠。
  
  墓碑背面还有“孤坟属南想未忘楚,一身不北知欲吞燕”的诗句为证。
 

郑氏后人扫墓归来

  
  隐居“金鼓”
  八房子孙遍天下
  
  金鼓村共有7个组,469户农户,其中有近400户为郑姓人,而金鼓村1组46户全为郑姓人家。
  
  600年来,金鼓村养育着众多郑氏族人。
  
  穿越时空,再次回到600年前。话说郑孤贞初到四川时,每年到一定时候,都会杀猪宰羊,面向南方而拜。当地人敬而远之。
  
  后来明成祖追捕荥阳侯,郑孤贞只好携妻儿来到川西的蛮荒之地,雅安边陲的深山里,开荒种地,繁衍家族。
  
  据《郑氏家谱》记载,郑孤贞膝下共有八子,除第八子郑兴八回到南京居住外,其余七子有的在名山县马岭镇、前进乡、中峰乡等地,有的定居大邑县、邛崃县、丹棱县等。
  
  现在,双河乡一提到金鼓村,就知道那里出了很多能人。他们有在机关单位担任要职的,或是事业部门上班的。
  
  郑循宽是农村信用联社双河乡分社的退休职工,他的一儿一女都在机关单位上班。
  
  郑环贵是双河乡的小学退休教师,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名山县机关单位任职。
  
  郑氏子孙有着严格的家规,“腰磨”两字在他们心中犹为神圣。
  
  有一件事,让64岁的郑环贵很难忘怀。
  
  2007年,郑环贵的女婿高陈胡开车到宝兴县某乡镇,因为车辆出了问题不能前行,高陈胡就近找好心村民借宿一晚。
  
  在攀谈的过程中,好心村民听说高阵胡来自名山县,于是主动提起“腰磨碑”,高陈胡说,那正是妻子的娘家。
  
  好心村民一听,好酒好肉招待,还送给高陈胡蜂蜜。好心村民说他的祖上原是名山县郑氏后人,因为从事背夫而到宝兴定居。祖上常常提起“腰磨碑”,希望他们能回乡祭祖。

金鼓山


  
  盛世修谱
  孤贞忠诚永世传
  
  立于郑孤贞墓前,纵观金鼓村,中间是开阔的茶地,两边是连绵不断的圆形小山,一条小溪蜿延数十里,流向青衣江支流延镇河。
  
  当地人称这里为郑沟,而因为村落两旁的山形似战鼓,村民取名为金鼓山,后来郑沟就被定名为金鼓村。
  
  据村主任郑继荣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鼓山上开种茶叶,从此,金鼓村郑氏族人走向致富的快车道。
  
  泥泞的乡村小道变成了水泥路,房屋由木房变成了崭新楼房,茶地里种植了桂花,郑氏族人发展金鼓村,金鼓村也逐渐被世人关注。
  
  1988年,明代郑孤贞墓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1989年,郑氏裔孙集资维修,乡人民政府发布通告,圈定边界给予保护。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国泰民安,人民生活不断地改善,修谱之风也在民间自然兴起。
  
  也正是1989年,郑氏族人从四面八方赶回,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重修祖先墓碑和家族家谱。
  
  “郑氏家族,是所有姓氏中,家族排行从不错乱的姓氏之一。”郑循宽是村里年龄最大,也是辈份最高的郑氏族人,他说,“川西大地,遇到郑姓人,只要说出自己的名字,按排行辈份,就知道应该怎么称呼对方。”
  
  翻开《郑氏家谱》,里面收录了郑氏众多先祖,从春秋时郑国建立者郑桓公,到郑板桥、郑成功,一直到清末郑氏所有进士,以及近代郑姓官员,都有记载。
  
  “这本《郑氏家谱》在1990年修订,共印了1000余册,分别放在各地的郑氏族人手中。”郑循宽小心翼翼地拿起家谱说,“关于郑孤贞的精神,郑氏后人将世代相传。”

新闻发布人:饶旭华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