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的结局是中国历史上的几大悬疑之一,他究竟是五台山出家,还是“死于天花”?清史专家们对此争执了多少年都没有答案。
然而,就在日前本报记者前往泉州深山探访我省最大蒙古族聚居村时(详见本报1月18日A16版),一本祖传的《燕山出氏族谱》中居然记载着另一种惊世骇俗的说法——顺治帝在厦门死于郑成功军队炮火中!
■阅读杂志时无意中发现“炮击说”
2008年底的一天,泉港区委统战部的林进辉被杂志中一篇《民族姓氏一奇葩》的文章吸引。文章中讲述的是出氏一族在泉港深山中隐藏500多年,并与1985年被惠安县人民政府恢复为蒙古族后裔。
文中记载,“十一世祖忠节公,字美侯,讳瓒行一,宽朴公之长子,望珠公之孙,世科公之曾孙。所云者随山东腾国祥,一说往乌鲁木齐有功,后从顺治君溺死厦门港。”
发现这句话后,林进辉一惊。2004年,媒体也曾报道过顺治被郑成功毙于厦门的新闻,资料的来源是郑氏后人郑万龄珍藏了90多年的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后因为孤证,不被广泛认可。
林进辉说,这节记载虽将生于康熙初年的出美侯的战死附会到顺治朝,倘若属实,或许佐证了两个问题,一是顺治出征并溺死厦门港;二是能与顺治并肩作战在出氏后代看来是一种荣耀。
■“缺嘴将军”和文昌鱼的传说
第二天,林进辉便前往小坝村甘蔗林,拜访专门负责保管《燕山出氏族谱》原件的出其英老人。
出其英老人介绍,《燕山出氏族谱》的确有关于十一世祖出美侯从顺治帝溺死厦门港的记载。
事实上,炮击故事在闽南、闽西汀州甚至江西上饶等地都有流传。据福建民间文学丛书《郑成功的传说》和厦门文化丛书《厦门掌故》中记载,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岛抗清,清帝御驾亲征。郑军沿港岸与之激战,清兵船驶入港,进退无路,成了瓮中之鳖。
后来,清帝见状大惊,急命弃船登岸,却被郑成功缺嘴炮击中,当场毙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将军”。港中鱼因食皇帝肉而形变,即成厦门俗语:“江仔鱼食皇帝肉,畅快无肚”。此外,至今厦门老渔民中还流传着“港内的文昌鱼是顺治的尸虫所变”的说法。
自从发现《燕山出氏族谱》中记载关于顺治被炮毙厦门信息后,林进辉便开始研究顺治之谜。为此,林进辉还曾专门撰文,列出多条顺治死于“炮击”的论据。他还认为,顺治被火化违反常规。按照满族葬礼习俗,火化多用于清入关前远征在外的阵亡将士。他认为,对顺治进行火化再葬肯定是事出有因。而这个原因,可能就是无法找到尸体。贵为一国之君,出现此类情况,最大的可能就是葬身江海。
■厦大历史系教授:族谱有待考证
对此,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郑剑顺表示,他专门查阅了清朝档案,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郑成功炮轰顺治是不太可能的。《燕山出氏族谱》新证炮击说一事,郑教授认为还有待福建文史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他说,《清实录世祖实录》对皇帝一举一行皆有详细记载,而在“顺治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的时间上并不符合,当时顺治并没有往福建的出行记录。从情理上讲,顺治帝作为九五之尊,不大可能亲征或随征或“微服私访”至动荡的厦门送死。燕京至厦门何其遥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单程需历时五六个月,皇帝离开京城五六个月之久而无风声走漏,官方史籍中毫无记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当时为了皇帝“体面”而保密,到了清朝被推翻后,就无需保密,何以“滴水不漏”
,没有任何披露真相的文史资料出现。至于“厦门民间盛传”顺治被郑军“炮毙”,可能不是出于仇恨满清的感情发泄,就是为了鼓舞郑军士气而放出的流言而已。(源自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