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一家人

专家:老谱难寻,现代修谱并非易事
类型:综合新闻  发布时间:2011/2/9 23:15:49  点击量:1257    
 

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反映了个人对社会乱象的无力感

  改革开放以来,修家谱这件事在南方成为一种风气,因为南方的宗族力量比较强,而北方历经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宗法制度被破坏得很严重。

  晋朝“王”姓有两大家族,一是山西“太原王”,一是山东“琅琊王”,东晋时曾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可见“王”姓力量的强大。我是山西太原人,有人就问“您是‘太原王’吧?”他不懂晋朝的“太原王”早随司马睿渡江了。我这个“太原王”追溯“远祖”也就是“洪洞县大槐树下”(明初移民的集散地)。北方的人口流动太强,每次游牧民族入侵都是先占领北方,烧杀掳掠,宗族家族除了被消灭就是往南方跑。北方没法像南方一样保留下长期、稳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族体系。一般来说,南方的大族的家谱宗族谱可信度稍大一些。当然冒认祖宗,编造嘉言懿行和历代名人吹捧该家族者更多。

  家谱作为民间很重要的史料,有其历史、文化和文献史料的意义,一些在正史上没有得到记载的历史,地方志和家谱有所记载,有时可补史料之不足。但使用时一定要慎重,要加以考证,如属孤证,则尽量不用。

  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但有些人为抬高家族的地位,爱与名人搭关系。唐朝皇族本有胡人血统,但当上皇帝后,认老子为始祖;朱元璋做了皇帝,重修家谱,但祖上没什么来头,有人提议跟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挂个钩。有一次朱元璋接见“朱”姓的县官,问他是否是朱夫子的后人,县官回答,朱夫子很有名,但我也不能乱认祖宗。朱元璋受了启发,后来,无论对内对外(给属国诏书)老是把“朕本淮右布衣”挂在口头。“淮右布衣”既显得雅致,也突出了“平民”身份,更显得自己得天下的不易。

  今天的人修家谱,反映了宗法制解体后、市民社会没有形成的社会形态下,个体的人通过依附一定的集团,从而面对社会的需要。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结社”权利的实现,但非现代社会的具有权利义务清晰界定的结社。然而从个人对“团体力量”需求这个角度看,它反映出单个的人对前途有一种模糊的软弱感,对社会乱象有一种无力感,他们需要依附一定的集团,获得力量,让自己心安。

  通过修家谱,跟祖先建立连结,再一代人横向地建立连接,这是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只要摒弃宗法制度中不健康的东西,还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

  曾亦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家谱仍然有序齿和团结宗族的作用

  谱牒承担了宗族的两个基本功能:其一是把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族人团结起来;其二是明确族人之间的尊卑名分关系。不同时代有不同方式去确认家族中的血缘和姻亲关系。上古之时,族人皆聚居一处,有宗庙和宗法制度很有效地团结在一起。后来,人口的流动性变大,编纂谱牒以聚合族人,成为宋明以后宗族重建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说宋以后,谱牒是作为宗法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基本实现了古代宗族的功能。事实上,族人流动性越大,越有聚集起来的需求,就越需要家谱。

  从这个意义上,现代流动性那么大就越加需要家谱。所以我们看到在上世纪80年代儒家文化复兴的时候会有兴盛宗族的风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建祠堂,特别是浙江、福建一带。另一个方面就是编撰族谱。修撰家谱多分布在南方。建祠堂、修族谱这样热心宗族事业的人往往本人有钱、有地位,或者是有某种理想,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

  如今,家谱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会有序齿和团结宗族的作用。在农村,宗族对农村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比如说现在招工或办事情还会比较相信自己的老乡,有些乡镇企业和家族企业也是建立在血缘和宗族关系上。当繁衍的族人分散在几个村落或者有迁徙的时候,就需要编撰族谱。

  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血缘关系。在代表现代文明的城市当中,家谱的意义就小了许多。城市当中,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单位,而宗族不再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宗族中的亲戚已经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城市人因此就不会有修家谱的动力。另外,过去修家谱还有炫耀家世祖先的意味。但是现在连直系亲属父亲、祖父的关系都不那么强调,更不用说其他的亲人关系了。

  总的来说,农村由于种种生活需要必须不断地强化关于亲属和家族的记忆,但是城市就没有这样的必要。城市的血缘关系是要另外重新构建的。

  徐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现代修谱并非易事

  纵观任何一个宗谱,都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孝悌的伦理观、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的人生观、敦本勤俭的价值观、工商皆本的职业观、亲族睦邻的处世之道等等。无疑,家谱传承的不仅仅是血脉关系,更重要的是维系历史、发扬华夏的民族精神。正因为家谱在传承文明、宣扬名人、正史补史、促进整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现实意义正在显现,这也是家谱具有文物收藏价值和强劲生命力之所在。

  虽然现代社会削弱了旧传统的某些层面,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旧传统的某些层面有时会被再度提出和强调,以解决文化断层的危机和建立新的集体认同。当代家谱的续修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寻根问祖”。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同胞,谱牒是其保持血缘记忆、认同华夏子孙的重要凭借,正是谱牒,建立起他们与祖国故土的缕缕亲情,这也就构成了续修家谱的外部因素。二是“饮水思源”。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震荡所引发的紧张感,以及信任缺失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则是续修家谱的内部需求。一旦一个人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只能在血缘集团内得到满足的话,他们的个体意识便往往依赖于家族意识,便会自觉地把“光宗耀祖、扬名显亲”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家族、父母,其突出表现就是“饮水思源”、“不数典忘祖”。

  事实上,现代修谱并非易事,一是老谱寻找的困难,毕竟新中国成立以来,家谱的修订曾被忽视甚遭厄运,修谱活动几乎全部停止。二是经费筹集的困难,修谱是一个家族经济实力的考验。三是年轻人的漠视,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所受文化的不同,许多年轻人在修谱问题上采取不配合的态度。新谱与旧谱相比,有以下不同:一是史料价值的欠缺,新谱修订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赞助,这样就使得续谱内容的取舍与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钱财的制约与影响,即以出资的多少决定了发言权的大小。这样,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类型,家谱应有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学术和史料价值便被打了折扣。二是表白上的不同,旧谱是伦理说教版本,新谱的表白则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准,比如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三是体例内容上有所汰旧创新,比如忠孝节义被尊重老人、尊重妇女所取代;又如子女都能上谱。四是人文性的不同,望族的人文优势是通过家谱的形式历代传承的,而新谱中则出现了人文断裂。

新闻发布人:饶旭华 查看/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

饶氏一家人


   最新新闻
广东饶氏总会一行调研南雄宗…   5.22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清代戏曲《皇华记》作者考略   4.4
饶及人宗亲印象记   10.20
青田饶氏文化中心奠基仪式隆…   10.20
初心不改 重新启航   9.24
饮水思源忆饶公——关于饶宗…   5.20
孝感饶氏始祖考   5.20
恭祝饶氏族人龙年大吉!   2.9
赓续饶氏文化 弘扬平阳美德   11.18

   滚动新闻
饶及人被邀参加第六届中国(…
 
多位宗亲向中心捐献饶氏资料
 
云南饶明生派儿子向中心献谱
 
湖北崇阳饶浩良向中心捐献家…
 
罗江饶正禄等宗亲向中心捐献…
 
江西九江饶起延饶学圩向中心…
 
湖北武穴的饶杨威捐献家谱复…
 
吉阳镇巧溪村饶金禄等宗亲捐…
 

   热点新闻
川渝分会开展救助饶东萍活动   2.28
“城市良医”——饶及人   9.14
编撰资金捐赠情况公示   9.12
关于2016年度《中华饶氏》征…   2.17
救助饶琴的善款公示   5.3
福建省饶氏人数最多的村庄揭…   9.3
请救救我三姐吧!   6.7
清代内阁题本饶事浅解( 一)   10.25
饶氏宗亲会派代表参加苍南饶…   2.20
就饶漱石问题,陆璀2001年4月…   5.27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保护|网站地图
©2006

饶氏一家人


浙ICP备170358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