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飘摇在风雨中,已经残垣断壁,似乎一阵风,就会把它吹倒了。听村里人讲,祠堂马上就要拆了,取而代之的是村委办公楼。据说在提出要拆祠堂前,村里只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提出了反对,他认为自古至今祠堂都是拆不得的。但老人后来摔了一跤,竟然不治,唯一的反对声也消失了。
在江南,村落密布,旧时村村皆有祠堂,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作用大同小异,为村民议事、供奉祖先之处。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族的祠堂依山而建,像个宫殿。里面有戏台、院落、祖先牌位等,还有不少干净清爽的房间,可供孤寡老人居住。
小时候看老人们在祠堂里争吵或是骂人,我是当游戏来看的。现在回想起来,祠堂其实是一个承载了道义、公理、孝道的场所,人人都对祠堂有一种威严感。
翻阅自己的家谱,“家规”中明确规定,作奸犯科之人是不能进入祠堂的。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能在祠堂里找到自己的牌位,家谱也没有记载。试想一下,这对人是怎样的一种威慑?因为有祠堂文化,不少人就不敢做坏事。
家谱说到底是记录家族成员“丰功伟绩”和“各类光荣”的历史,照现在的话来说,这是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我想再也没有像家谱中的故事那样具有贴近性,能让人听得入耳入心了。
但是,祠堂、家谱之类在上个世纪的一场社会动荡中毁损无数,当我们在拆除祠堂,焚烧家谱的时候,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也被消灭了。
现在,各地在进行“新农村改造”,“改造”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包括祠堂在内的老房子将灰飞烟灭,重走“城市改造”破坏文化遗存的老路。没有一个社会,像今天这样,全民性地追逐金钱,人们浮躁而变得不择手段。当祠堂在农村渐行渐远,敬畏和羞耻感也在走远,连背影也模糊了。
(本文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