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作品《雨中七星岩》
由广东省文化厅、香港大学、潮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博物馆、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承办的《岭南风韵――饶宗颐教授书画艺术特展》于10月22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饶宗颐书画及端砚等艺术品80余件。这些作品全部选自饶宗颐近年创作的以岭南地区风物为主题的作品,是首次以岭南风韵为题反映饶宗颐书画成就的展览。
95岁创新写意画法
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他博古通今,学贯东西,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有“南饶北季”之称。1929年从金陵杨栻学习书画,攻山水及宋人行草,开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1949年定居香港后,绘画渐多。
饶宗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融会了敦煌壁画的结构及敦煌白描画稿的线条,开创出苍劲而奔放的敦煌形式绘画。而他在95岁高龄,又探求一种糅合了泼墨、泼彩及重笔勾皴的大写意画法。他说他这一划分最基本就是要大胆地使用笔墨,然后精心地收拾,写出了一种奔放中带有蕴藉的画风。在之前的岭南画史上是看不到的。
主张“天人互益”
书画自成一家
饶宗颐主要居住在粤港,对岭南风物了如指掌。潮州八景、羊城八景、罗浮、丹霞、白云、越秀诸山……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目之所及,不仅看到了饶宗颐先生充沛的创作力,也看到了他饱含的浓郁的桑梓情怀。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指出,饶宗颐在艺术创作上一向主张“天人互益”,因此他的山水紧抓着“师造化,得心源”的要旨。广东地区是他最常“所观、所游及所居”的地方,感受之深,不是其他地区可以比拟的。故此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感情也就特别深邃。
广东省博物馆艺术部副主任、研究员朱万章表示,饶宗颐自幼临习各体书,不仅对碑帖下过功夫,对文物、器具、出土文物上的字体也十分留意,“转益多师,自成一家”,且并未为前人藩篱所囿,在其书作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一家的影子。他的画作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文人画”,而是如其自己所言“喜为不古不今之画”,自出机杼却又独具古典情怀。
(内容源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