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嗨,您贵姓啊?”这句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一个简单的“姓氏”却包含着丰富的含义。中国的姓氏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来源何处?3日下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历史学研究生导师余和祥,应邀担任市民文化大讲堂主讲嘉宾,以《中国姓名文化纵横谈》为题解说中国数千年的姓氏文化。
余和祥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献的研究,已出版《皇室礼仪研究》、《魏征的人生哲学》、《〈旧五代史〉考实》、《古文今译学纲要》、《中华传统性风俗及其文化本质》等专著。其主编的《中华膳海》、《中国特殊文化史丛书》、《中华民俗风情丛书》、《中国封建社会病态研究》、《纲鉴易知录全译》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力。
原始姓可追溯至母系社会
讲座一开始,余和祥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中国姓氏的产生和来源。余和祥说,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据《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所谓“感天而生”,其实就是知母不知父的意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吴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等等。“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的称号就是“氏”。不过,到了秦汉时代, 姓与氏已基本混合为一了。
至于姓氏的来源,余和祥则认为非常复杂,主要有: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等;以国邑为氏,如周朝建立后,天子大封诸侯,建立了鲁、卫、晋、滕、虞等姬姓国和齐、宋、陈、焦等异姓国;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此外,还有以爵号、谥号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职业或技能为氏,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等等。
古代大姓至今仍有影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它不但标志一个人的血统,而且体现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余和祥介绍,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皇族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威窦、郭、阴、马四姓。比如东晋时的王、谢二姓,门第极高,权势极大,世代通婚不绝,先后出了许多名人,如王敦、王导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安、谢玄叔侄,谢灵运、谢朓两大诗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门阀制度早巳衰亡,但由于某些姓氏在社会经济文化进程中的特殊表现和作用,它们在近代直至现代仍发生令人瞩目的影响。比如江浙一带的钱氏。江浙钱氏的祖先,为五代吴越国的开国君主钱鏐。他的三十多个儿子分赴各州任职,其后裔就在江浙一带分布开来。明清以来的江浙钱姓如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清代学者钱大昕、钱大昭兄弟,近代学者钱玄同以及现代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正英、钱其琛和在台湾的钱复、钱穆等等,都是这一族系。
曾有姓氏过万如今不过二百
中国的姓氏数量,自古便有统计。余和祥告诉现场观众,宋代初年的《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由于宋朝皇帝姓赵,钱塘所在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其后又有许多有关姓氏的书出现,所收姓氏数目各不相同。明代陈士元编《姓综》一书,共录单复姓3625个。近代臧励和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已收入4129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收录达5730个。而稍后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不过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7.9%;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分别约占7.4%和7.1%。此外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前50个姓氏,则可占全中国人口的85%以上。
深圳商报记者 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