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喝咖啡,无聊中瞥到咖啡杯子上的花纹图案“Linnra Borealis”,随口问夫君,“Linnra Borealis”就是杯子上的这种花么?问话遇上夫君这种格物致知的人,那必定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果然,那一个早上仅喝咖啡的宝贵15分钟时间,我不但知道了瑞典国花为铃兰,还随带出了另一位名人—植物学家林纳尔,以及瑞典人传统保守的姓氏。
Borealis在拉丁语里是北部的意思。如果你知道拉丁语是欧洲西语系统的祖母,你也就不奇怪日耳曼语支里夹杂的那么多拉丁语了。Linnra是此花名字,合起来就是生长在北欧之花,雅称铃兰。说是瑞典国花,但若你问起很多瑞典人来,他们恐怕也会是第一次听说。
说起林纳尔这位为全球植物正名的现代生物分类命名奠基人,未受封贵族前也有一个非常拉丁化的名字:卡尔•林奈乌斯。在林奈的时代,大多数瑞典人是没有姓的。林奈祖父的名字,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传统,叫做英格玛•彭茨森,“彭茨森”的意思就是彭特的儿子。林奈的父亲则叫尼尔斯•英格玛森,“英格玛森”的意思是英格玛的儿子。
只有在为了登记时,比如说在大学入学时,他们才需要一个姓。当时的学术界以拉丁语为通用语言,所以林奈的父亲在进入大学时,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拉丁语的姓:Linnaeus。这个姓来自瑞典语椴树linn(在现代瑞典语中是lind)。之所以用椴树为姓,是因为在他们家族的所有地上有一棵被尊为“看护神树”的心叶椴。他家所有地也因而得名Linnagård。尼尔斯•英格玛森为儿子起名为卡尔(Carl),所以这个孩子的瑞典语姓名应该是Carl Linnaeus。
当卡尔•林奈在私立学校登记为隆德大学的学生时,他用的注册姓名是Carolus Linnaeus,这个姓名也是他在出版拉丁语著作时使用的名字。1761年他被授予贵族头衔后,他开始使用Carl von Linné这个姓名,其中“Linné”是Linnaeus的简写形式,而“von”加在姓名中用来显示他的贵族身份。就像更大多数的瑞典平民,没有贵族称号,就将教名“Christian”加在姓名当中。瑞典人绝大多数信路德宗,所以很多人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教名。如我的夫君,全称为Tore Christian Sverredal。Tore 是名,Sverredal是家族姓,而Christian则是教名,显示其所接受的信仰。
诚如赵钱孙李之大姓在中国,瑞典也有类似的大姓。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人口一千万的瑞典,排前三的大姓分别是:约翰森258785人,安德森257994人,卡尔森228794人。此外还有尼尔森,埃里克森,拉尔森,奥尔森,古斯达夫森,本特森,斯万森。Son在瑞典语中是“儿子”的意思,合起来,约翰森的意思就是:约翰的儿子,安德森就是:安德士的儿子等等。
这些传统的姓氏在瑞典很常见,所以重复的也多。如在幼儿园的一个班上,或者学校的一个年级里,经常有几个孩子重名,举手回答问题。区分的办法就是名字加姓的第一个字母,设若两个安娜,一个姓安德森,一个姓尼尔森。老师就会分别称呼她俩:安娜.A,安娜.N。
如此,就没有个性一点的姓氏?当然有姓惯了老姓,想标新立异,就可以自己琢磨一个姓氏,自然人口登记处也会给你这样的机会。琢磨好了新姓氏,交千把块钱,等个把月,你就会立即拥有一个独一无二、只属于你自己的姓氏,然后你就“荣耀归于一人”,荣列此姓氏的太祖地位了。可即便如此,很多瑞典人改的新姓氏,也未必“惊天地、泣鬼神”,在此处又见瑞典人的保守。
新姓氏都比较谨慎,大部分和自身的出生地或者父母的出生地有关。比如林纳尔新改的姓,就是依其家族庄园的一棵椴树而来。又或者改来改去,还是原地前进一小步,比如我夫君的祖父,原姓斯万森,到了父亲这一代,想要个性一点,结果改成了斯万若道—还是和斯万脱不了干系。其它的千奇百怪之姓如“硬石”之流,又依稀可见其人生信仰。
瑞典的高福利和对妇女儿童的保护,使瑞典女权主义之风达到全球鼎盛。可女权主义在传统姓氏这里,又露了馅,使人联想到男耕女织时代的农业国瑞典,也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时代一样,秉承的是男主外、女主内,嫁夫从夫之原则。
可令人吃惊的是,至少在我这个外国人看来,不免诧异:个性张扬的瑞典女人,至今为止大多数结婚后,还是会立刻从了夫姓!如我的老师玛瑞亚,未嫁前姓约翰森,然后某一天来上课,喜滋滋地告诉大家:请以后大家叫我玛瑞亚埃里克森,盖因从了夫姓埃里克森。至于我个人,也是保守得了得,结婚后也从了夫姓斯万若道。姓氏就像农业时代稳定的DNA遗传,很难变异的。相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都是跟父亲家族姓,这跟你的工业文明发展程度没关系。
不少定居在瑞典的中国人,为了方便起见,都起了瑞典语名字,本不足为怪。可有时候起的名字太本土了,不免令人莞尔。比如某次跟夫君提起斯万,夫君一直以为我在说一个瑞典人,直到最后,明白我说的是一个中国人,夫君笑啊笑的。原来斯万、约翰什么这样的名字在瑞典,就跟王二狗、李铁蛋在中国一样,对是对,没错,就是让人禁不住背后偷偷捂嘴笑。这算不算culture依稀之斑点?(摘自:法国《欧洲时报》,作者:罗敷)